摘要:斯克里亞賓最后5首鋼琴奏鳴曲的節拍設置與節奏模式個性鮮明、變化多端,透過紛繁的現象,可以從中歸納出其內在規律與深層特質。
關鍵詞:斯克里亞賓節拍節奏
斯克里亞賓經常在作品中變換不同的拍號,他后期的鋼琴奏鳴曲中每一首都采用了3種或3種以上的拍子,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也明確了音樂的階段性。
一、節拍特征
1.非常規性質的單拍子
斯克里亞賓善于運用2/8、3/16等非常規性質的單拍子進行寫作,使音樂的節拍設置免于俗套。下例中,就有這兩種單拍子交替運用的情況:譜例一:斯克里亞賓《第十鋼琴奏鳴曲》Op.70尾聲片段 這是第十奏鳴曲的342~346小節,它們不斷交替運用了3/16與2/8拍,并在全曲多個部分屢見不鮮。
2.非常規性質的復拍子
同樣在《第十鋼琴奏鳴曲》中,開篇的引子便運用了并不常用的9/16復拍子形式:
譜例二:斯克里亞賓《第十鋼琴奏鳴曲》00.70引子片段
而第七op.64與第九op.68奏鳴曲中,主部主題的4/8拍號,也是不經常使用的復拍子之一。
3.非周期時值的混合拍子
斯克里亞賓在第六op.62與第九鋼琴奏鳴曲中,都用到了5/8拍,盡管5/8拍子較為普通,但是作曲家卻賦予了它別樣的意蘊。
首先,在第九鋼琴奏鳴曲的結束部(第55小節起)中,可以看到關于5/8拍的使用情況。由于三行譜的表達方式、三連音與延音線的結合,使得音樂不僅在織體上顯得頗為豐富,而且從音響上聽來也比較特別,顯得作曲家獨具匠心,別具一格。
傳統的5/8拍子,一般分為兩種組合方式:
譜例三
而音樂的實際演奏效果,很難使聽眾辨別出5/8拍在此的具體組合方式,連線的使用改變了5/8拍舊有的強弱律動方式,使混合拍子的表達更為自由。如果這還不足以證明作曲家對5/8拍的節拍組合方式上具有特別的安排,那么下例也許更為確切:
譜例四:斯克里亞賓《第六鋼琴奏鳴曲》00.62副部主題片段
從譜面看來,上例中5/8拍的組合既不是2/8+3/8,也不是3/8+2/8,而更類似于1/8+2/8+2/8這種非常規的組合形式。
4.交錯拍子
在第七奏鳴曲中,出現了一些左右手拍號不一致的現象:
譜例五:斯克里亞賓《第七鋼琴奏鳴曲》Op.64連接部片段
這個片段的右手是6/8拍,而左手是3/4拍,6/8拍3+3的節拍組合方式與3/4拍1+1+1正好完全匹配,兩種拍子很好地融合于一體。
第十奏鳴曲則將交錯拍子的程度發揮到更大,不同拍子連續交錯的情況時有發生:
譜例六:斯克里亞賓《第十鋼琴奏鳴曲》Op.70展開部片段
上例是第十奏鳴曲的158~163小節的左手聲部,右手以9/16拍貫穿,而左手則歷經了9/16拍、3/8拍、9/16拍、3/8拍的多次交替,同時表現出與右手9/16拍的局部交錯,并將此形式一直延續到第172小節。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斯克里亞賓善于在后期作品中,混合使用非常規性質的拍號,使音樂從節拍上顯得別具一格。
二、節奏特征
斯克里亞賓后期5首鋼琴奏鳴曲,節奏多樣、音型復雜,各種連音的運用是節奏上最廣泛的特征,作曲家力圖通過豐富的節奏營造一種神秘、詭異的音樂形象。
1.代替一個拍點的六連音
以第六奏鳴陸為例,加休止符的六連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奏因素:
這個六連音占據一個拍點的長度,休止符的結合,打破了人們對六連音平均分配時值的思維慣性,再加上作曲家對旋律橫向間不協和音程的大量使用,使音樂顯得更不平靜,甚至充滿了緊張、恐懼的情緒。
2.變化的三連音
第六奏鳴曲的主部中,另一變化的三連音也顯得非常重要,即主部主題的下片開始部分,這兩個三連音都分別代替一個拍點的時值,但是采用了長短結合的形式,改變了三連音均衡的節奏感,并且作曲家還在此基礎上運用了延音線,使原本就不平衡的節奏更加復雜化。
第七奏鳴曲中,連音形式運用得更加廣泛,隨處可見不同形式的連音,尤其是三連音,通過主部主題的前2小節就可見一斑:
譜例八:斯克里亞賓《第七鋼琴奏鳴曲》Op.64主部主題開始部分
標記a的中間聲部,運用了長短結合并加有延音線的兩個三連音,顛覆了三連音的固有效果,并連續沿用這一形式及變體,增添了音樂的色彩感。
標記b的旋律聲部,也采用了三連音,但是由于休止符和更小時值的32分音符的使用,將連音的形式更大程度地發揮,與中間聲部的三連音相結合,使整體節奏更為復雜化。
還值得討論的是標記c處,雖然長短結合的三連音從節奏上看來并不復雜,但是分聲部、分層次的演繹則比較獨到,兩個三連音既歸納出各自清晰的兩拍,又很好地交融于一體。
3.代替三個拍點的四連音
第八鋼琴奏鳴曲Op.66的引子,采用9/8拍寫成,其中代替三個拍點時值的四連音,打破了9拍子典型的律動狀態,使音樂的強弱關系顯得多元化。 譜例九:斯克里亞賓《第八鋼琴奏鳴曲》Op.66引子開始部分
上例表明,四連音代替了9/8的其中三拍,打破了固定的節奏規律,在其后的副部中也能找到其延伸,它成為了這首奏鳴曲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節奏型,可見作曲家開篇時就在節奏型的使用上有著非常長遠的考慮,具有統領全局的意味。
4.連音混合
在斯克里亞賓的后期鋼琴奏鳴曲中,不同連音的聯合套用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本文用“連音混合”這個詞語來概括,即一個連音的內部,混合使用了另一個不同形式的連音來代替這一個連音中的某一音。 譜例十:斯克里亞賓《第七鋼琴奏鳴曲》Op.64副部主題再現片段
上例中代替3拍長度的五連音高聲部旋律連續不斷地進行,而這個五連音內部,原本簡單明了的五個八分音符的連音,又分別被兩條符尾的三連音代替了一個八分音符的時值,并聯合適當的休止符,使人完全無法從聽覺上找出6/8拍的格式。
第八奏鳴曲中還有二連音與四連音的套用形式,以其中一個片段為例:
譜例十一:斯克里亞賓《第八鋼琴奏鳴曲》Op.66結束部片段
這個片段第1小節的右手聲部,四連音代替了6/8拍的后三個拍點時值,原有的“次強、弱、弱”變得模糊,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方聲部中,還在已經出現四連音的基礎上,混和了二連音,不僅豐富了聲部層次,還使節奏更為繁復,徹底掩蓋了6/8拍所固有的節奏印象。
而上例第3小節中三連音內部套用另一個三連音的手法,則顯得比較明晰。一個以3個16分音符為基礎的三連音占據著6/8拍其中一個拍點時值的長度,但是這個三連音的中間音,卻采用了更為短小的三連音來代替,即32分音符形式的三連音來代替一個16分音符,大大豐富了音樂的節奏語言。這種三連音與三連音的聯合,雖然都是三連音,還沒有真正具備“混合”的嚴格定義,但是也體現出一定的連音套用意義。
當然,其他形式的連音在斯克里亞賓最后5首鋼琴奏鳴曲中也十分常見,比如第六奏鳴曲中代替3/8拍內其中一拍時值的五連音,速度極快,完全是一種色彩上的處理,
通過對斯克里亞賓后期5首鋼琴奏鳴曲的節拍與節奏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作曲家試圖用非常規的拍號與錯綜的連音節奏,獲得更為豐富、特異的印象效果,對代表作曲家個人風格的神秘主義音響有著襯托與輔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