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作品是綜合藝術,影視編劇必須要在長期的磨練中,觀察生活的細微的本質,同時要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最后,要學習一定的技能和技法,熟練運用這些技能和技法,才能充當駕馭藝術作品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影視編劇 藝術產品 藝術手段
在影視藝術出現之前,編劇被稱為劇作家,他們用自己的劇作培育和造就藝術名伶。電影藝術的初創時期是沒有編劇的,它的作品是由照相師完成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是由照相師完成的。在早期電影的概念中并沒有出現藝術的字樣。進入20世紀后電影作為“第七種藝術”在戲劇藝術的基礎上出現在藝壇上,在電影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包括后期發展的電視藝術),出現了許多優秀而經典的作品,這其中都有著編劇的不朽貢獻,應該說,沒有高水平的編劇藝術也就沒有高水平的藝術作品,沒有大師級的編劇也就沒有大師級的藝術產品。
影視編劇要完成好這門綜合藝術,必須要在長期的磨練中,觀察生活的細微之處的認識的本質,體會各種環境下的酸甜苦辣,同時要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要學習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法,熟練運用這些技能和技法,才能厚積薄發寫出優秀的影視作品來。
中國早期電影中對編劇的作用非常重視,編劇的技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拋卻國內戰爭的背景和鮮明的意識形態,可以看到的是一個精彩的倫理故事,一對青年人因愛情走到一起,但其中的一方因為未能禁受住權勢的威逼或者金錢的誘惑而拋棄另一方。影片以這樣一個易于接受的故事為基礎來傳達編導的思考,這就使編導的表述易于被接受。而這樣一個故事的設置顯然也是編導站在人民的角度、順應人民接受心理而設置的,這樣一個倫理故事的框架顯然要比直接的意識形態宣傳更易于接受。 這部影片對人民性的表述還體現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批判戰爭。每一次戰爭都會帶來無盡的傷害,而受傷害最深的則是處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來批判戰爭,批判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盡的傷害。張忠良有個美滿的家庭,妻子賢惠,母親開明,還有一個乖巧的兒子。然而,戰爭的到來讓這個美好的家庭分崩離析。兇殘的敵人搶走了大家賴以生存的耕牛,放出獵狗去撕咬苦苦哀求的農婦。惡狠狠的獵狗、滿臉鮮血的農婦,讓我們對敵人、對戰爭充滿仇恨。攝影機直觀地為我們呈現了這個過程,將人民在戰爭中遭受的痛苦展現在我們面前,影片編導對戰爭的批判之情充分流露。
歐洲作為電影的發源地,編劇的手法更為獨特,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非線性成為后現代主義電影在結構時空時的重要手法?,F代敘事學認為:“任何敘事都建立在兩種時間性:被講述事件的時間性和講述行為本身的時間性?!彪娪啊读_拉快跑》中的非線性敘事表現在事情三次回到起點的顛倒式蒙太奇效果。羅拉在同一時間點上擁有三次不同的機會對男友曼尼的最后二十分鐘營救,直至最后兩人完美的結局。在每個段落內部,編導采取的也仍然是線性敘事,所以影片的三段式敘事實際是三段重復的敘事序與敘事位的對應敘事。為何后現代主義電影如此偏愛非線性敘事?如同片中所說“球是圓的”一樣,它可以任意地滾動,落向某一個求知的地點。那么,一件事情的發展也有著和球一樣的特性,也是圓的,應該說是充滿了“偶然”。事物發展的結果事實上就是無數的偶然組合在一起的必然而已,如果一件事可以無數次的進行,那么每一次的進行之中的一個小小的差別便會打亂了原來的偶然的組合,成就了另一種偶然的組合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結果。非線性敘事首先解構了現代主義文本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現代主義經典文本中恢宏歷史的敘事方法被消解,事件的歷史感、深邃性消失,成為片斷化。其次,分裂的情節片斷又打破了現代主義經典文本嚴謹的邏輯性和流暢的順序性,形成了文本的不確定性。再次,這樣一種有意斷裂化的文本也呈現出一種顯露的“探索結構”。它代表著一定的開放意義,等待著觀眾參與、整合,后現代文本的多元論才能實現。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影視編劇藝術手段也日新月異,編劇藝術不僅不可缺少,而且要求越來越嚴格,當今社會進入到“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時代,編劇將充當駕馭藝術作品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