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大學生們面對紛繁的世界,心理問題日益明顯。本文從音樂心理角度,多種形式討論如何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減壓。
關鍵詞:高校 音樂心理 減壓形式
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現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又都是初出茅廬,面對著紛繁的世界,前途的困惑,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出現心理障礙的大學生約占在校大學生的30%至40%,感覺心理壓力大的學生更是占70%以上,并且這種趨勢逐年遞增。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日益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熱門的話題,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情況令人擔憂。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表現
1.強迫癥狀:這是目前比較明顯的癥狀之一。當今社會瞬息萬變,生存競爭壓力非常大,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習、情感、就業期待等總總問題,覺得前景迷茫,人生目標困惑。
2.憂郁癥狀:面對社會競爭,大學生們感到壓力大,對前途迷茫,所以大學時期也是一段心理脆弱的時期。大學生抑郁表現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為心理苦悶、不愿與人交流、失望悲觀等等。
3.偏執癥狀:對于利益與言語情感上的某些沖突或不和表現出強烈的敵視心理,進而常常對某些事物或人產生戒備、懷疑、甚至敵意,不聽信別人的勸說,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會做出打架或者偏激的行為。
針對這些心理癥狀,教育部以及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視,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思想輔導與教育工作,音樂心理減壓工作也被許多人提及并探討。
二、音樂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1.音樂會影響大學生心理情緒。音樂是多種類型的,反映人類與大自然拼搏、與命運抗爭的音樂能培養人們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進取精神:熱情樂觀的音樂可以使人心胸開闊,奮發向上;結構大氣,氣勢磅礴的音樂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使人堅毅勇敢:寧靜的音樂可以使人心平氣和,心情安定。
2.音樂對大學生情感具有導向作用。音樂是有內容的,具有豐富的審美信息。利用音樂審美的積極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并且獲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在《黃河大合唱》中體會濃郁的愛國熱情,從《瀏陽河》的詞曲中體會深切的家鄉情,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感受堅韌的毅力與不屈的斗爭精神等。
3.音樂可以拓寬大學生的視野與思路。音樂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度都有各自獨特多元的音樂文化與音樂元素。了解各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接受并且喜愛各種音樂,可以讓大學生增強心理包容性,尊重個體的差異性。
三、音樂減壓形式
1.通過積極開展音樂集體活動,可以糾正大學生們孤僻、憂郁的癥狀,與同齡人多親近,學會與人分享、合作、互助。學校的合唱比賽、節目匯演、器樂合奏、社團活動、學生音樂會等等都是以集體形式出現的,是一種參與合作的過程,每個參加演出的學生通過參與,都可以使自己融入集體,感受不一樣的心理過程。
2.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不畏難的心理。音樂充滿著戲劇性的一面,比如貝多芬,他一生生活坎坷,26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里,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力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通過聆聽貝多芬的音樂,從重音和和弦中體會作曲家堅定的信念,堅信終究會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決心。再比如崔智慧,雙眼患有先天性白內障,但從小她就表現出了超常的音樂天賦。初學調琴的過程中,她一遍遍地摸,卻一遍遍地摸錯,到最后,稚嫩的雙手磨出了血泡,一接觸琴弦就鉆心地痛。母親心疼地勸她放棄,可她卻說:“我自己選擇的道路,一定要走到底。”現在她只需憑借琴鍵帶動琴弦發出的振動就可以判斷應該調哪根琴弦。她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人生最重要的是創造價值,人生沒有失敗,只有放棄。學生了解這些音樂背后的故事后,會對自己和困難有全新的認識。
3.音樂的宣泄情緒的功能。人們在高興或者痛苦失落的時候,往往都通過音樂來進行情緒宣泄,音樂對人具有精神慰藉的作用。《禮記·樂記》:“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
音樂減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從教育學、心理學、音樂學角度深入研究,講將三者結合起來,使學生心理達到良好的、平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