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教學中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教學與鋼琴技術教學同等重要。音樂是歷史的符號,每首曲予都包含有特定的歷史信息,而音樂家則是歷史與音樂的結合,因此音樂教學尤其是鋼琴教學中不能忽視音樂的歷史背景。作者在特定創作條件下透過情緒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鋼琴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鋼琴教學 歷史背景教學 二度創作
鋼琴教學中的歷史背景教學舉足輕重,因此對歷史背景的認識與研究很有必要。歷史分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廣義指物質變動的過程,狹義指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背景指特定人物、特定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和當時的社會狀況。鋼琴教學中的歷史背景教學,特指作品涉及到的音樂家及作品本身的歷史背景分析。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論證歷史背景教學的重要性。
一、歷史造就了音樂家
別林斯基曾說:“一個詩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現自己而偉大起來,他的偉大既不是由于表現了自己的苦難,也不是由于表現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由于他的苦難和幸福都是在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的。”這段話也是對音樂家說的——什么樣的歷史產生什么樣的音樂,歷史決定了音樂家的創作。
人,與身俱來有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賦予他的一切歷史背景信息,如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宗教、信仰、城市、家庭等,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音樂家也不例外,時代特征、風格流派都在其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些豐滿的歷史信息,便是音樂家本人及作品的歷史背景。音樂是靈魂的藝術,音樂家透過音符來表現其所感受到的一切時代信息。作品的情緒或張揚、或婉轉、或狂放、或哀傷,也包含有音樂家個人的價值觀。因此,要準確理解、詮釋并表達作品,就必須了解音樂家及其作品的歷史背景。
二、不同時期、不同時代的音樂家及其作品有不同的歷史內涵
音樂家用音樂詮釋歷史,學生通過作品認識音樂家,又由音樂家了解到相關歷史,再由歷史反過來增加對音樂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實現著互為因果的相互詮釋。如果教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的歷史背景考證、研究和理解不嚴肅,就會誤人子弟。
比如講解肖邦的作品時,肖邦愛國、愛民族的情感是重點,肖邦的作品忠實地記錄了他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波蘭當時的社會歷史。把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與那個時代緊密地融合在音樂作品中,把個人的情感提升到具有社會意義的高度,這是肖邦的偉大之所在。特別是具有強烈波蘭民族情感氣息的波蘭舞曲和瑪祖卡舞曲,使他成為名垂千古的音樂巨人。如果不了解波蘭歷史,不了解他創作時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情感,就理解不了《革命練習曲》和《d小調前奏曲》等曲目的精髓,就不能與作品發生共鳴,也不可能有激情和靈感,演奏必然是失敗的,這就是為什么要學習歷史背景的重要原因。
又如教學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不僅僅是講授他的鋼琴作品,也要講授他其它體裁的作品,特別是他的15首交響曲,代表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肖斯塔科維奇生活在前蘇聯時期(1906——1975),是蘇維埃政權培養起來的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都與政治和革命緊密聯系,富有政治意識形態的歷史信息。他獲得過列寧獎金、列寧勛章,多次獲得過斯大林獎金以及“人民藝術家”和“蘇聯英雄”等稱號。他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二次肅反運動,在前蘇聯變化莫測的政治形勢下,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在天堂與地獄之間來回跌宕。他既得到過政府授予的巨大榮譽,又屢遭無情的批判。他曾經受到過兩次嚴厲的大批判,被說成是墮落的西歐資本主義文化追隨者、反人民的形式主義作曲家、以混亂代替音樂等等,他被政治一會拋向頂峰,一會摔到谷底。從他的15首交響曲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生的創作軌跡和人生軌跡,這15首交響曲寫出了他親身經歷的蘇聯政治時代特征。
不管肖斯塔克維奇是怎樣地大起大落,但他依然被視為繼柴科夫斯基之后,20世紀蘇聯最偉大的音樂天才,是蘇聯音樂界的一面旗幟,是蘇維埃文化成就的象征之一,因此,他的作品被冠以“紅色經典”。
從這兩個音樂家身上,不難看出是歷史創造了音樂家,同時音樂家也用作品解讀著歷史。不同時期、不同時代的音樂家及音樂作品,有不同的歷史內涵。在教學中,只有給學生講解清楚作品的歷史背景,學生才能透徹地理解音樂這種感性的抽象藝術,才能準確地表達作曲家的意愿。
三、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一定要尊重歷史
對任何音樂作品的演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二度創作”。鋼琴是聽覺抽象藝術,且有不重復性,作曲家寫出一部鋼琴作品,演奏者不可能原汁原味按照作曲家的意愿去彈奏。作品要靠彈奏來體現藝術感染力,這種把音符變成聲音的過程,便是藝術的再創造過程,即通常所說的“二度創作”。
在鋼琴教學中,“二度創作”有兩個含義,一是尊重原作,即嚴格按照作曲家的本意彈奏作品。二是改編和發展,對作品進行一些改良,加入自己的理解。
演奏鋼琴作品時,演奏者要力求讀懂作曲家的歷史背景,讀懂作曲家的風格流派,以及作曲家對技術的要求,盡量表達出作曲家的本意。在百花齊放、音樂繁榮的新時代,“二度創作”具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它能將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民族相互融合。當然,改編要遵守一個原則:尊重原作。
如2000年7月8日,在德國萊比錫集市廣場舉行的“搖擺巴赫”音樂會,就是一場激動人心的音樂會。它由眾多當今國際樂壇古典界及爵士樂界的著名音樂家擔綱演出,以融古典樂、爵士樂和搖擺樂為一爐的全新方式,向人們精彩詮釋了《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勃蘭登堡協奏曲》、《C大調樂隊組曲》等多首巴赫的經典名作。咋一看來,17世紀巴洛克時期與21世紀的今天似乎沒有什么關連,嚴肅正統的古典音樂與自由不羈的爵士樂也扯不上什么關系。但是,當巴洛克時期的偉大音樂家巴赫遇上了現代爵士樂音樂家時。令人震驚,展現在人們眼前的竟然是活生生的“巴赫”!音樂家們膽大心細,做了許多創新,巴赫嚴謹神妙的音樂變得豐富自由而充滿活力,但萬變不離其宗,巴赫始終是巴赫,這場音樂會以絕妙的“二度創作”感動世界。
所以,音樂作品不管怎樣改編,只有忠于原作,才能重現作品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