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藝術是一門注重實踐、依賴于實踐的藝術門類。隨著高校音樂理論課改革的深入進行,如何發揮藝術實踐體系的保障作用,加強對藝術實踐課的教學管理,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藝術實踐課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使之同理論課教學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已經成為高校音樂理論課改革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高校音樂 素質教育 實踐音樂 環境
當前。提高人才素質已成為我國在新世紀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戰略決策。在素質教育中。音樂素質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有助于培育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陶冶性情和凈化心靈,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及創造力,使其在素質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從培養高職大學生人文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學生健康的審美觀,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一、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實踐音樂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各學科教學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和當今的時代不相適應了。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說,有很多的音樂工作者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便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近年教育工作者對傳統音樂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它的出現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從目前部分音樂教學工作者實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效果來看,參與教學活動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1.為學生創設實踐音樂的環境。
(1)把學生從座位上解放出來。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就要改變上音樂課坐著不動的單一形式,把學生從座位上“解放”出來,要求學生在聽到音樂、表現音樂時,要充分地“動”起來,以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不要刻意地壓抑自己、約束自己,不要太在意那些肢體動作會有損自己的“優雅”形象,應像兒童那樣,把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盼快感和沖動真實地表現出來。
(2)創設良好的音樂實踐環境還包括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小組與小組對抗賽、優秀節目展演、創作評比、音樂智力競賽等等。演唱的曲目不限,自己喜愛的,感覺有趣的,或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演唱內容不限,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行:演唱形式不限,自由組合,可以是獨唱、合唱、對唱,也可以是歌伴舞或給同學伴奏演唱。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盡情地表現自己的藝術才華,盡情的表達自己的美好情感。
2.巧妙點撥、給學生減壓引路。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啟迪,以減輕學生的畏懼心理和思想負擔。快樂可以激發火熱的情感,快樂可以橫生出諸多美妙的趣味,快樂能夠促使人積極地踐行。就讓學生們在音樂學習中快樂起來吧,這不僅會成為學生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還能為學生終身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實踐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巧妙構思。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教學目標是具體教學過程的結果和學生的行為準則。它是學科課程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和具體化。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該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質內容。巧妙構思是優化目標的前提,它要求摒棄起干擾、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科學合理的目標信息,加深學生對目標信息的理解和識記程度。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的統一
教學目標不是憑空制定的,它應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依據。每學期開始教師首先要制定出總的教學目標,通過巧妙構思結合總目標對每個單元制定出單元目標。再根據每節課的唱歌、音樂知識、視唱、音樂欣賞、器樂演奏等教學內容制定出科學合理而又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達到優化音樂課堂教學的目的。
2.處理好大目標與小目標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大目標靠小目標去實現,小目標靠大目標去統一,這是目標教學的整體性原則,它們的關系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沒有大目標,課堂教學就會顯得雜亂無條理:相反沒有小目標,課堂教學就會顯得空洞而無目的。小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有針對性,也要有梯度。
3.領會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的關系
要達到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的實施有直接的關系。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確定本節教材的知識點和學生應達到的學習效果。二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達標措施,即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三要考慮教學方法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生。
三、強化目標意識、合理實施目標教學
在課堂上教師要強化目標意識,使教學目標滲透于整個教學的全過程。
音樂教育以“育人”為目的,是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例如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可通過觀看愛國主義影片、講“國歌的故事”、欣賞音樂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在音樂知識及視唱教學中,通過看圖片、做游戲等手段,來強化目標信息。教學過程中不要一謂地強調所設定的目標而忽視了非目標信息的存在。課堂上難免會有學生提出一些教師意料不到的問題,有些問題與所實施的教學目標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都得讓它們進入到教學信息的交流中來。
四、強調信息反饋、注重教學評價
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輸入、轉換、輸出和反饋、調節的過程。其中反饋和調節環節實際上就是評價的活動。評價是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進行的,信息反饋是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的:一個是學生學習效果的顯示,可稱學對教的反饋:另一個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傳送的信息作出評價,可稱為教對學的反饋。反饋也是教師教學總結和改進教學方法的主要條件,是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
教學評價要求“客觀”、“全面”、“準確”。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現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品質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同樣,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可以對原來的教學設計作出必要的、適當的調整,對教學中存在的漏洞及時采取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