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杰作,也是音樂會上經常聽到的曲目。本文通過對該奏鳴曲進行分析,從理性的角度對音樂進行解讀,以便演奏者能更好的把握作曲家的意圖,做到準確的演繹。
關鍵詞:C小調 第八鋼琴奏鳴曲 分析 演奏
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他體裁廣泛、結構創新、技巧精湛的鋼琴作品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演奏者來說,貝多芬的鋼琴作品難易皆有,可以貫穿學習道路的始終,是最好的學習范本:對于音樂愛好者來說,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可以滿足各種欣賞需要,是聽覺的盛宴:對于所有熱愛生活的人來說,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是對生命的探討,將音樂推向超越藝術價值的精神世界。
貝多芬《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799年,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中的杰出之作,具有明顯的交響性與英雄性。c小調是貝多芬在暴風雨般的激情樂章中最愛用的調性,這首曲子也是少有的貝多芬親自命名的作品。本曲由三個樂章組成,三個樂章之間的關聯、承接比他以往的作品更加緊密,各樂章的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樂陸具有前后呼應、樂思統一的鮮明特點。其中第一樂章更是承載了全曲的主要內容,光輝的快板、調性為C小調,用奏嗚曲式寫成。
莊重緩慢的慢板引子由三組對比樂句一次次遞進開始,連續的附點節奏、飽滿的和弦似乎是痛苦的呻吟和無助的嘆息。經過一串快速音階離調到c小調的Ⅲ級調bE大調上,緊接著又繼續前一樂句的發展。由八度在高音區奏出寬廣柔和的旋律,表現出期望中光明的一面,短暫舒展過后馬上用帶有附點節奏的沉重和弦表現一種壓力與威脅。兩種情緒多次對比出現,情緒也在痛苦與美好、理想與現實中轉換。
一串迅速下行的半音階之后,充滿活力的呈示部快板開始了,主部主題的旋律聲部以雙音跳音的形態向上攀行,低音部則在持續音音型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定音鼓般的轟鳴,表現出一種勢不可擋、勇于挑戰悲慘命運的信心。經過連接部的調性準備后,副部主題轉入be小調,用輕快伴奏襯托上行的斷奏旋律,左手執著而重復的音型與頻繁的轉調似乎是在不安中感嘆。副部結束在be小調的同主音大調bE大調上。結束部從bE大調開始,平均的節奏配以八度跨越音型使緊張的氣氛得以暫時緩解,但一種釋然的冷漠卻涌上心頭,最后在主部主題素材短暫閃現后,引入展開部。
展開部的開始讓我們回憶起引子:悲愴的動機。而后在e小調上以主部主題為主,副部主題為輔展開發展。展開部的規模不大,但很激烈。最后用強大的屬準備推動著再現部的到來。
再現部完全再現了呈示部主部主題的前八小節,緊接著以主調c小調上的主音為主,持續音再現副部主題旋律音型,這種主調主音做持續音的做法是一種典型的調性回歸。接著又在c小調開始了結束主題,最后停在減七和弦上引出尾聲。尾聲先回到引子的慢板旋律,不過移高八度,似乎在做最后的掙扎,三組附點節奏音型過后很快就被恢復了主部主題快板旋律向上的強大動力和無畏的沖勁吞沒。就這樣一步三回頭的推動著第二樂章的到來。
演奏這個樂章時應主要注意以下幾點:區別沉重的連奏和弦與輕快的斷奏和弦:演奏慢板中的附點和弦時,盡量注意旋律的連貫性:主部主題的斷奏和弦要藕斷絲連,找到跳音句子的感覺:副部主題的雙手交叉銜接要自然流暢:結束部中的線中線問題是抓住主旋律的關鍵點:整個樂章的踏板必須要根據和聲的變化進行更換。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是影響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事件,那時貝多芬19歲,作為18世紀歷史巨變中的產兒,他的思想深深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相信民主、追求自由,以致終身都在用音樂創作對抗黑暗、傳遞信念、追尋夢想。另外一件讓貝多芬糾結的事便是二十多歲就開始的耳疾,為此,他的生活陷入了悲觀絕望的境地,還留下過著名的海利根斯塔遺書。1799年誕生的《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真實而細膩的反映了當時貝多芬的狀況。
下面將就此曲創作方面的特點進行系統的分析。
1.上升式主題
在低聲部震音(主持續音)的轟鳴下,主部主題的高聲部旋律從弱起向上進行,音域跨越十五度之多,頻繁的離調造成強大的張力,與左手執著的持續音震音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個上行的旋律用快速的跳音奏出,似乎想擺脫左手的束縛,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不畏艱難的精神面貌,極具鼓動性。
演奏時應將一切精神與力量集中于指尖,音量雖小卻爆發力十足。高音部的跳音極富彈性又形成一串跳音的句子。低音聲部的震音應借手掌、手腕、手臂的動力隨高聲部的變化而起伏,為音樂情緒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2.持續音的運用
主部主題中主持續音以震音的形態出現,既產生了豐富的和聲色彩,又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副部主題中以全音符為單位的屬持續音,既與主部的震音形成強烈的對比,又為調性的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更具創造性的一處持續音便是再現部副部主題再現時的c音,這個音既是當下調f小調的屬音,又是即將回歸的主調c小調的主音。在f小調中用主調主音做為持續音來運用,這是典型的調性回歸的做法,也是貝多芬的創造性用法,它為c小調的真正進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減七和弦的核心作用
本曲的引子對全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曲家的創作思想在此一覽無遺。在這個段落中,減七和弦是其中最核心的色彩和音響,m現了十幾次之多。減七和弦是一個很不協和很不穩定的和弦,它的大量使用常常會使人感覺到緊張和惶恐,使主部主題與戲劇性沖突的慢板引子形成強烈的對比,為全曲表現掙扎與反抗確立了性格基礎。
4.強弱對比與二元對立
整個樂章力度變化幅度相當大,并且常常能夠使情緒瞬間轉換。譜面是從弱變強,聽到的是從平靜變為錘擊,感受到的是從嘆息變為怒斥。主部主題多次出現漸強(包括下行的旋律)、弱拍上多次出現強音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作曲家達到激昂情緒、沸騰熱血的目的。最終,第一樂章在五個由高至低卻始終保持很強的和弦中奮力結束。慢板旋律多由附點節奏構架,快板旋律中普遍存在弱起節奏,雙音的上行、單音的下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情緒的起落多靠和聲的變化達到效果。
引子中fp之處我把它稱為“狂暴”與“乞求”,之所以稱對比句中的強句為“狂暴”,源自它與弱句的強烈反差,在弱句好似求饒般的“乞求”面前,它晴天霹靂地突襲,毫不留情地拒絕,強勢得令人難以招架。先強后弱的對比句雖短卻意味深長。強句僅由一組和弦構成,但就是這猛然一擊,更能說明突如其來、無法招架的打擊,之后用附點節奏表現步履蹣跚的乞饒,用連音下滑表現無奈的嘆息。力度的反差對演奏者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只是表面上力度的變化,內涵的反差是需要用心去領悟的。弱句中低聲部重復的和弦細膩地變化著和聲緩慢下行,以此襯托高聲部旋律的逐漸上升,像是渴望在不斷加劇。強句中高聲部與低聲部的重復和弦卻像是威脅性的撞擊,一步步逼近并不斷加劇,而高聲部的附點節奏更是增添了樂句的暴力傾向。
在此樂章中先強后弱的樂句出現了六次,先弱后強的樂句共出現兩次。因為強弱的區別增添了強烈的對比性,使兩種素材更為分明,兩種情緒更為分明。演奏強句時要盡全力的將力量放到指尖,觸鍵猛烈而流暢。演奏弱句時觸鍵深而不燥。當然,不管是強還是弱,和弦與雙音都應具備外聲部旋律的線條連貫性。
5.節奏特點
(1)附點節奏
此曲樂曲開頭大段緩慢的引子是一個主要的音樂語匯,它高度濃縮了全曲的主要思想,核心動機多次出現在樂曲的其他部分。附點節奏是構成核心動機的主要元素,右手旋律上行級進,左手旋律下行級進,呈很具張力的反向進行態勢,加之令人惶恐的附點節奏便構成了著名的悲愴動機。附點節奏確實是引子中出現得最多的節奏,這個十六分附點音符在引子中幾乎是無處不在,使音樂多了一份彷徨,增添了些許艱難。
用弱音演奏帶附點節奏的和弦無疑是很困難的,既要整齊的觸鍵又要突出外聲部旋律。至于附點節奏中的三十二分音符,它更多的是傾向于之后出現的音符,具有向前的推動性。
(2)休止符
尾聲中與引子呼應的樂句已沒有了“狂暴”,只剩下“乞求”,此時應該更確切的形容為“抽泣”,三次休止比前面此句型的時值有所增加,這種空缺增加了音樂的張力,更讓人有一種心靈上的撞擊。三次休止后的樂句每一次都有所不同,應區別對待,尤其是休止后的第一個音符的出現更需斟酌。內心對于休止符的控制絕非空白,越是沒有音符,內心就更應有內容。此時空缺的恰巧就是引子中對比句的強音,即“狂暴”,因此要填補音符上的空缺內心必要有重重的一擊。
引子中左手聲部的附點十六分休止符是核心節奏的另一表現形式,這個休止讓音樂有了句逗、有了呼吸。第九小節末的一拍半的休止,像是沖擊前的整裝待發,也像是思緒突然被打斷,更像不明方向或無言的反抗,總而言之,這一拍半的休止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3)切分節奏
在主部的上升式主題向上沖刺時,兩次切分節奏別有用心,重復前一個音符并稍作停頓,似乎意味著勇往直前的過程稍作休息再繼續前進,也有強調奮進決心之意。演奏時除了要抓住切分節奏的特點,要盡量強調切分音,還應注意音色與踏板的配合。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探索鋼琴奏鳴曲新道路、發展鋼琴奏鳴曲新形式的典范之作。在此貝多芬的英雄性初步形成,通過二元對立塑造了強烈的對比,就像英雄無畏的前進沖力與無力的呻吟求助。附點節奏的連續使用使人欲哭無淚,不甚和諧的減七和弦充滿著戲劇沖突的特征,恰巧能幫助作曲家表達緊迫、揪心的情緒,起到渲染色彩和音響的作用。切分音多次以突強方式出現,因出其不意的效果為樂曲增添了戲劇性和色彩性,使樂曲更具震撼力。
貝多芬音樂的旋律沒有柴可夫斯基那樣優美動聽,他的和聲沒有德彪西那樣色彩斑斕,他的配器沒有柏遼茲那樣輝煌燦爛。但聆聽貝多芬的音樂,不是單純的審美享受,更多的是精神的召喚、力量的吸吮。演奏貝多芬的音樂,不是單純的情感表達,更多是堅定信念和追求人類理想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