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軍出使擁樓船,
江上旌旗拂紫煙。
萬里橫戈探虎穴,
三杯拔劍舞龍泉。
莫道詞人無膽氣,
臨行將贈繞朝鞭。
從詩意看,羽林陶將軍出使之地是很危險的,因而此一去能否如期平安歸來,當令人擔心。在這種情況下送別,照理應有依依惜別之情,但是這位充滿“膽氣”的詩人,一反送別詩常有的感傷情調,寫得豪情四溢,壯懷激烈,真有令人拔劍起舞之勢。
首聯寫陶將軍出使時的壯觀場面和叱咤風云的氣概。“將軍”,即羽林陶將軍。《唐書·百官志》:“左右羽林軍、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三人,從三品。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由此可知,陶將軍平時是身負保衛宮禁重任的,而今日令其出使,當是不尋常之舉。“樓船”,一種有樓的戰艦。《通典》: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墻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紫煙”,紫色的煙霧。但這里似乎有“紫氣”之含義。紫氣,是一種祥瑞的光氣。將軍出使,恰值“紫氣東來”,當是一好兆頭。因此,這句詩不僅贊頌了“羽旌掃霓,旌旗拂天”的氣勢,而且有預祝其馬到成功之意。
頷聯是寫陶將軍之使命和餞別時的情景。出句有兩層含意:一是說此去遙遠,在“萬里”之外;二是說此行并非如履平地,而是去探有艱險的“虎穴”。“虎穴”,典出《后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又《三國志》:呂蒙年十五六,竊隨鄧當擊賊。當顧見大驚,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這里引用此典,還有勉勵陶將軍只有冒大風險,才能建樹大功之意。對句是寫陶將軍宴飲時慷慨激昂之狀。“龍泉”,劍名,即龍淵寶劍。相傳春秋時楚王使風胡子因吳王請歐冶子干將二人作鐵劍,二人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鐵劍三杖。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謂龍淵劍,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故名。唐人避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作龍泉。這一聯詩,不僅寫出了陶將軍的勇氣和豪情,而且對仗恰當而工穩。“萬里”對“三杯”,雖不算工嚴,但是由于二者把即將開始的萬里之跋涉與眼前三杯酒下肚后的豪宕相連接,讀來也覺十分穩當。“虎穴”與“龍泉”,則是“借對”,既工嚴又巧妙。至于“橫戈”與“拔劍”是工仗自不待說。
如果說前兩聯是寫陶將軍的話,那么最后一聯則主要是寫“詞人”自己的。面對著旌旗招展、樓船競駛的出征場面,詩人的心情也是十分激動的。“莫道詞人無膽氣”一句以反詰語出之,便充分地表達出詩人也心潮激蕩,膽氣過人。眾所周知,李白“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自幼便具有游俠的氣質。所以此刻出大言,并非一時之激動。倘若讓他同陶將軍一起出使或馳騁疆場,也很可能作出令人矚目的壯舉,可惜的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罷了。詩的最后一句“臨行將贈繞朝鞭”便有此含意。“燒朝鞭”,即“繞朝策”。策,馬鞭。典出《左傳》文公十三年:春秋晉士會因事奔秦,為秦人所用。晉乃使魏壽余偽為魏叛以入秦,勸說士會歸晉。士會將行,秦大夫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后來詩文中常以繞朝鞭指朋友臨別贈言。但用在這里主要是為了表達詩人自己的心態。秦大夫所說的“吾謀適不用也”,非常切合李白當時的心情,并且從上下文的語氣上看,也與“莫道詞人無膽氣”相呼應。
綜上所析,這首詩通過描寫陶將軍出使時的雄壯場面和詩人的臨別贈言,既贊頌了陶將軍的英武精神,也表達了自己的報國心愿。
此詩的主要特點是用典恰切,含蓄深婉。李白的詩大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并善于塑造自我形象。在他的詩中我們會時時體驗到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這首詩雖然是送別之作,表面上主要也是寫陶將軍的,但是最終要表達的還是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愿望。只不過表達的方式似乎與以往慣用的直抒胸臆手法不同,而是通過巧妙地運用歷史典故間接地表現自己的報國之宏愿和懷才不遇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