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把罷官閑居以及失業無事稱作“賦閑”,“閑”容易明白,可是“賦”和“閑”又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
這個疑問答案很簡單,說出來會讓人感覺像腦筋急轉彎:西晉文學家潘岳寫了一篇賦,名叫《閑居賦》,“賦閑”即由此而來。
人們常常用“貌比潘安”來形容男人長得俊秀。潘安本名并不叫潘安,而叫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是西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出生于河南的中牟。那么為什么管他叫潘安呢?原來潘岳曾侍奉中國歷史上最丑、最荒淫無恥的皇后賈南風,后人認為他愧對這個“安仁”中的“仁”字,就擅自把潘安仁的“仁”字去掉,改稱為潘安了。
潘岳在《閑居賦》中總結了自己做官的經歷:八次調換崗位,一次提升官階,兩次被撤職,一次被除名,一次沒就任,三次被外放。如今已經五十歲了,辭官歸隱洛水之濱,栽花種菜,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潘岳最后找到的原因是自己過于“拙”,而不懂得“巧”的道理。于是潘岳棄“拙”取“巧”,依附上了賈南風,甚至每次碰見賈南風的母親外出,潘岳就主動把車停靠在路的左邊,下車望塵而拜,為時人所不齒。金代詩人元好問曾經寫詩諷刺潘岳:“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不過,除了留下“賦閑”這個詞之外,潘岳的這篇賦還催生了蘇州拙政園的命名。《閑居賦》的序文中有一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拙政園即由此命名,也算潘岳為后人做的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