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共分四層:操作基礎、使用基礎、基礎應用和高級應用。在這種層次劃分的基礎上,應用技術主要體現在從以“基礎應用”層次為核心轉向“高級應用”層次輻射。
關鍵詞:計算機 知識體系 應用技術體系
以往,講授計算機應用基礎時,課程開篇都習慣地介紹計算機原理的知識結構,以“二進制”開始,從計算機原理講起,造成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枯燥、難懂,教材形同“天書”的現象。知識點的枯澀難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從而無法達到使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教學目的。通過實踐,筆者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逐漸摸索出“淡化理論知識、重在技術操作、貫徹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如何正確定位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繼而成為落實這一教學理念的最重要問題。那么,在“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究竟應遵循哪種知識體系呢?
一、計算機應用技術與計算機理論的區別
計算機本身作為一項高科技的產品,包含復雜的理論原理和技術原理,其核心是以“二進制”為基礎的邏輯數學原理和電子技術原理。計算機的理論體系就是架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但是,計算機應用技術不同于計算機理論,是“操作技術知識”,以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為基礎,重點以計算機運用為目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有獨立于計算機理論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可以稱其為“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
二、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
1.劃分層次
根據《計算機應用基礎》大綱的內容要求,結合職業學校的教學實際,可以將計算機應用技術知識主要劃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操作基礎。主機開關、鼠標、鍵盤、掃描儀、打印機等輸入、輸出設備的使用。
(2)使用基礎。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與使用、窗口軟件的基本操作等。
(3)基礎應用。Word文字處理、Excel電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網絡瀏覽、收發電子郵件、多媒體的簡單應用等。
(4)高級應用。“宏”的使用、高級繪圖軟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中音頻、視頻的采集、編輯及動畫制作、數據庫的使用等。
在這種層次劃分的基礎上,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的網狀結構主要體現在從以“基礎應用”層次為核心,向“高級應用”層次輻射。
2.基礎應用技術有廣泛遷移性
由于大量的應用軟件是以Windows為平臺制作的,所以,在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中,基本技術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針對某一“任務”教學時,應將其中包含的技術層次逐一剝離開,區分出“操作基礎”、“使用基礎”與“基礎應用”,逐項講授基礎應用的各個技術點。同時,規避不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術點,做到層次分明、技術點明確、重點突出。這樣,就能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展開教學。
三、如何在教材中把握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
1.按照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把握基本操作
從上述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的四個層次可以看出,最基本的內容是“操作基礎”和“使用基礎”。因此,應首先安排這兩方面的內容,從認識計算機、Windows基本操作等知識點入手,突破“零起點”學生的學習障礙,也為進一步學習“基礎應用”打下基礎。
2.圍繞基礎應用,選好切入點
由于計算機應用技術是網狀結構,因此,在教學中選取一個適宜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切入點的選取原則是:包含所需的技術技能,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技術訓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技術障礙,符合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軟件學習中,以Word為切入點,簡單實用;而實際應用方面則以訪問因特網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技術教學中滲透計算機基礎理論內容
在按照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安排教學內容的同時,對于必須掌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采用分散、滲透的方法,將枯燥、難懂的基礎知識和原理融入在技術教學中。這樣,可以起到分散教學難點、增強教材可讀性的作用。
4.以操作技術為教學核心,落實任務驅動教學法
職業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教學核心是操作技術。通過操作技術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應用計算機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團結合作精神,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公共核心知識體系與課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趙美惠.計算機應用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