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迅速發展的先進制造業,越來越需要大批具有“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的復合型的高級技能人才。而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培養的技術工人,已無法適應當今的職業發展的需要。“工學結合一體化”作為新興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能順應時代對職業發展的需要。本文從七個方面粗略地淺談了“工學結合一體化” 的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職業院校 工學一體化 教學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先進制造業的日新月異,我國的制造裝配業急需大批具有高級技能的新時期的產業工人。而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復合型的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職業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地提出,職業教育要“實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為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工學結合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工作態度為目的的先進的職業教育方法,但我們傳統的職業教育,與此相距甚遠,無法適應培養新時期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我們必須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方面改革,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一、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建設
傳統的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一般是由學校的專業理論老師和生產實習指導老師共同商議確定課程體系,這樣確定的課程體系只是“理論”上的課程體系,它脫離了工廠和行業的生產實際需求,是典型的閉門造車。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應堅持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體系開發,以課程模塊確定課程設置,以崗位技能確定技能培養方案,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還應邀請行業、企業一線專家參與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構建起以職業生涯為背景、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線索、以工作過程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和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工學結合一體化教材的選編
傳統的職業院校的專業理論教材和生產實踐教材是互相脫節的,分別由不同的老師編寫,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沒有相互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互相為對方服務,教材的內容過于陳舊,體系呆板,與目前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方法格格不入,無法實現教學與工廠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不能使學生畢業后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工學結合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教材的編寫和選用也要體現工學結合一體化。工學結合一體化教材的編寫人員,不但是具有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和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專業教師,而且還是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一線生產技術能手,他們通過廣泛調研、認真考察和反復商討,提煉出本專業的技術工人崗位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和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繼而以工作任務的形式融入相應的教學模塊中。并且教材內容還應吸納本專業最新的科技成果、生產工藝和生產方法,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與生產實際接軌,利于學生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三、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堂教學
職業教育課堂能否成功實現改革,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職業院校課堂教學模式是,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在教室進行,“老師在黑板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呼呼大睡”,這是傳統的職業教育課堂的真實寫照。生產實習教學在車間,理論教學和生產實習是“兩張皮”,不利于理論教學與生產實習教學的互相銜接,理論老師和生產實習老師“各掃門前雪”,導致學生學習中不知所措,讓學生感到課堂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厭學、逃學、甚至退學。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堂是把課堂變為“學習”和“做工”相融合的“一體化”教室。教學課堂模式改變了,教學方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學習也與傳統的學習不一樣了,學生在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室上課,教師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討論式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同時注重把課程與實際工作任務結合起來,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完成實際任務,讓學生感到有成就感和自身認同感,使枯燥的專業知識不再是艱澀和抽象的,而是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生邊學邊干,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備受學生歡迎。
四、工學結合一體化課堂中的角色互換
在傳統的職業院校教育中,教師是主體、是中心,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教學方法,由于缺乏有意識的學習情境設計,缺乏足夠的信息反饋和學生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學習效果不佳,也難以實現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教育目標。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沒有教師的直接幫助下,圍繞已明確了的學習目標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獨立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并檢查其結果,獨立選擇勞動工具、設計工作方法、控制工作過程和保證工作質量,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獨立學習起咨詢和輔導作用。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中,能夠較好地發展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工學結合一體化有助于教師的成長
在傳統的職業院校教學中,專業理論老師只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在“黑板上開車床”。實際操作能力差,缺乏生產實習的鍛煉,當學生問及和生產實習相關的問題時,便不知如何回答。生產實習老師大多是技校的留校學生或工廠的操作工人,他們有著高超的技能,但理論知識匱乏。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師不但要求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操作技能,這樣就需要專業理論老師走下講臺,走進車間,從一線工人做起,鍛煉操作技能;需要生產實習老師,潛心鉆研專業理論知識,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快速成長。
六、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室的建設
傳統的職業院校教室是由講臺、講桌和一排排課桌和凳子組成的,教室感覺冰冷、壓抑、威嚴,尤其是高高的講臺,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而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室,打破了傳統教室的格局,由教學區、討論區、演示區、工作區和展示區組成。在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室中,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務,大家分組學習,分組討論,遇有不懂的問題互相交流探討,有利于同學間增進友誼,培養感情,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要有一流的產品,必須有一流的技工”,職業院校作為技工教育的搖籃,責任重大,職業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工學結合一體化”職業教育模式,順應時代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具有新時代的氣息。希望工學結合一體化職業教育模式在全國職業院校中遍地開花,以便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理論、策略與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