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的過程,就是激發人的動機,使人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的活動過程。在英語學習中,就是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能力的過程。英語教師需懂得如何為學生創造有利學習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一、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首先,中職學生英語基礎十分薄弱。近年來,隨著普通高中的擴招,中職學校生源素質逐年下降,英語基礎十分薄弱。其次,學生重視專業知識,忽略英語等基礎文化課程的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既然選擇了職業學校,學好專業技能更重要,而英語課對以后從事的工作沒多大幫助,甚至完全用不上,學好學壞不要緊。這表明相當部分學生存在著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甚至較為抵觸的心理。
二、激勵在中職英語教學管理中的運用
1.目標激勵
美國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洛克(Edwin Locke)提出了目標激勵理論。他強調目標是一種刺激,合適的目標能誘發人的動機,規定行為方向。由此可見,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學目標的設定。現實中,許多學生不理解自己非英語專業卻為何要學習英語,教師應告知學生:學習英語能與外賓進行日常交流及滿足相關專業方面的英語要求,提升自我競爭力,適應市場需求。
(2)教學目標的執行。首先,在上第一堂英語課時,教師需要把以上總體目標清晰地告知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清楚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另外,采用案例法,介紹學習英語較成功的同專業往屆學生例子,鼓勵學生效仿挑戰。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堅持總體目標以外,還要把總體目標細分成許多子目標或階段目標,如學期目標、每月目標、每課目標等。課堂上,可多采用任務教學法,以完成任務方式的鼓勵學生努力實現目標。細化目標,可使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從而形成一個累加的激勵過程。
(3)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經過努力,目標得以實現,教師應及時表揚,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需要注意的是,表揚不要只是籠統說句“Well done!”“Good job!”“Excellent!”,學生聽多了,會覺得教師是在敷衍,起不到持續激勵作用。
表揚要盡量具體,如:
You can understand English better now. (你對英語的理解能力比以前強了。)
You can speak fluently now.(你現在比以前說得流利了。)
教師表揚過后,同時要鼓勵學生向下一個目標努力,再創佳績。如:
Keep it up.(保持下去。)
Let’s try another one.(我們試試做下一個吧。)
如果學生沒有實現目標,教師則需客觀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再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再次努力。如:
I’ll help you if get stuck.(假如你被難住了,我會幫助你的。)
Don’t be nervous. Try it again.(別緊張。再試試吧。)
2.利益激勵
利益激勵體現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論。他認為,人有三種高層次需求:權力需求、成就需求和情誼需求。成就需求是指一個人完成自己所設置的目標的需求,是指根據適當的標準爭取成功的一種內驅力。
對于學生來說,利益可視為成績評定。雖然我們反對片面追求分數,但是任何學科到最后還是需要給學生一個成績評定的,而且學生及家長也都希望看到學生經過學習后能獲得一個好的成績。所以,科學地運用成績激勵,更能促進學生自覺學習。要做到科學地運用成績激勵,需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地設定成績比例,多用形成性評價。增大平時成績所占比重,鼓勵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和能力培養,而非“平時不緊張,考前才磨槍”。各成績比例見表1。
(2)成績是學生取得的,而非教師給予的。教師可適當把“分數權”放給學生,讓其掌控自己的成績。這種做法是參照商場的“消費積分”,把課堂上活動的表現兌換成不同分值的平時分,例如主動發言、對話表演、小組競賽各能獲得若干分數等等。累計分數率先達到一定分值的同學,教師也可以給予一定的小禮物激勵。
(3)利益激勵要注意“度”。利益激勵是一種非常直接、有效的激勵手段,但教學中過分強調它,則容易造成學生“為分而學”。“求學不是求分數”, 教師需讓學生懂得成績只是其努力學習的體現形式,真正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3.參與激勵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出了一個期望公式:激勵力量=效價×期望值。效價是指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或所要達到的目標的評估,期望值是指個人對某種目標能夠實現的概率的估計。
根據期望理論的觀點,分析我們的英語教學情況如表2。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對學習目標的價值看得低,效價低;教師“一言堂”,學生缺乏練習,對運用英語更沒信心,期望值低,最終導致激勵力量最低。相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對學習目標的價值看得高,效價高;學生練習機會多,對運用英語更具信心,期望值高,最后形成的激勵力量最高。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讓學生參與教學的重要性。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教師角色從傳授者、指揮者轉變成促進者、協調者。學生通過參與,感知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感悟到英語學習的技巧。
4.情感激勵
在各種激勵理論中,不乏對情感需要的強調。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第三層是歸屬和愛的需求,第四層是尊重的需求。麥克利蘭的成就需求理論提出人有三種高層次需求:權力需求、成就需求和情誼需求。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作為一種潛在的動力機制,對人的言行具有激勵、誘發和調節的重要功能。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付出的愛會調動學生的良好情緒,激發其克服困難的信心,開發他們積極發現、創造的智慧。情感激勵要做到:
(1)尊重激勵。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是前提。記住學生的名字、了解學生的喜好、傾聽學生的意見、理解學生的想法、參與學生的活動,種種做法都是以實際行動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2)欣賞激勵。經常聽到老師抱怨生源素質下降,學生難教。無可否認,職中學生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一無是處。他們思維活躍、個性突出、實踐能力強、社會適應性高、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這些都是他們的閃光點。所以,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的長處、放大其優點、增強其信心、激發其潛能、引導其超越。
(3)挫折激勵。中職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弱,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學習上遇到困難不可避免。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絕不能熟視無睹,聽之任之,這只會讓學生越來越消極,可能導致其最終放棄英語學習。相反,學生受挫時,教師應及時伸出援手,讓他邁過難關,就等于離成功更近一步了。例如教師可以鼓勵不敢開口的學生:“同學們不妨想想,如果你見到一個外國人會講中文,即使是很蹩腳的中文,你對他有何評價呢?所以,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講錯了也不必難為情。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把握每一次說話的機會,就是口語進步的秘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對學生多一些激勵,少一些批評,學生則會多一分信心,少一分抵觸。
(作者單位:廣東省商業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