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就業后服務社會的質量、自身生存能力的強弱,是我們技工院校師德師風的綜合體現,也是我們技工教育成敗的一面鏡子。師德師風(即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及其表現出來的思想和工作作風)建設,是一項集學生、教師、學校與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據了解,目前技工院校師德師風的建設情況普遍不樂觀。
一、技工院校學生與教師風貌現狀
部分在校學生因家庭環境較好,生活較富足,在校期間不注意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一味追求享樂;不注意為人處事能力的培養,一味地依賴他人。他們就業后,面對陌生的環境、機器的噪音、渾身的油污、艱難的高溫高空作業、強大的勞動強度、狹窄的宿舍、較低的試用期收入等問題,他們選擇退卻,不能真正走向獨立的生活。這不僅影響了自己和家庭,更對社會帶來不穩定的隱患。
同時仍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貧困家庭,卻沒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良機,正所謂“人窮志短”: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沒有任何學習動力,整天吊兒郎當,不思進取,昏昏然耗費著每一天。更有甚者,斷然擺出一副拒絕學習的態勢,錯誤地把“求學”理解成“老師求學生學習”。每當面臨考試,他們往往以僥幸的心理,將及格的希望寄托在作弊上,不能作弊時,就會毫不臉紅地保持卷面的“清白”。不僅欺騙老師,欺騙家人,更是浪費著自己的寶貴青春。
而作為教師,既應教書,又該育人。然而,現實情形往往不容樂觀。面對洶涌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人們的經濟意識、金錢意識急速膨脹,教師亦未免遭受沖擊。相當數量的技校教師在社會經濟深度轉型、社會生活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他們因教師崗位收入相對較低,生活清貧,不情愿一味固守教師崗位,就會不安于做本職,而是想方設法尋求第二職業,以求更豐的收入,致使教師隊伍不穩定。再加上某些“資格較老”的在職教師過于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出現只靠“吃老本”的教學現象。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市場經濟的興起并深入發展和教師收入的相對失衡,導致部分教師將學校的教書育人工作看做純粹的金錢行徑,更有甚者則是“掙多少錢干多少活”,于是,那種亟需的積極向上的熱情、踏實、孜孜以求、任勞任怨、埋頭苦干、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和工作態度如點燃的煙一樣逐漸喪失,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蕩然無存。教師既不愛崗,也不敬業,由于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滋生了拜金主義思想。部分資深的老教師認為“革命”幾十年,再努力也不過如此,而有些青年教師則認為寒窗十幾載,卻得如此清苦。這些思想都嚴重地動搖著師德師風的建設。
二、師德師風的建設
教師要把學生培育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之才,須從師德師風上做起。
1.社會方面
教師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科技強國中所做出的貢獻應得到社會上的認同,并受到應有的尊重,全社會形成共識肯定他們的地位和作用,為教師充分發揮其才干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點。
2.教師自身方面
教師自身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意識,深入實踐、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激發工作熱情和敬業精神,開拓進取、銳意改革、努力拼搏、刻苦攻關,把熱愛學生,敬崗愛業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以教書育人而樂、而傲。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對學生傾注滿腔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感召力,是溝通師生思想和感情的紐帶,對學生耐心說教,時刻輸送一股暖流,以融化學生對學習、生活的冷漠之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上進心,并要放開手腳,充分鼓勵、信任學生。切忌擺架子、耍威風、恐嚇、挖苦、辱罵、諷刺、隨便指責,需要給學生自由發揮才華的廣闊空間,使其既摒棄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又能抑制傲慢驕橫的行徑,逐步培養學生奉獻社會的崇高思想道德情操。
3.學校方面
學校應旗幟鮮明地對教師在政治思想上、道德素質上、教書育人水平上提出明確的要求,使教師刻苦鉆研業務,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努力用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堅定其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可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激勵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一個尊師重教,能切實促進教師團結向上、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全面發展的和諧環境,增強學校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4.學生方面
作為在校的學生,應具有時代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當今社會,不枉青春,好好地把握時機,奮發圖強,掌握技能。只有使自己的腦袋從根本上“脫貧”,才能在日后為社會,同時也是為自己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致富。正所謂“窮不學,窮不斷根;富不學,富不長久”。
5.多方位做好“后進生”工作
后進生是一個班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們的轉化情況,直接影響著該班整體效果。一個班級總體上是由三部分同學組成:成績和表現好的、一般的以及不太好的。筆者采取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做法,對“先進”部分,如制定了學期單科前五名、總分前十名的同學給予一定獎勵的制度,使得他們在學習上產生較大的動力;對于“中間”部分,鼓勵他們向“先進”靠攏;而對于“后進”部分的學生,首先對他們的稱謂絕對不出現“差生”字樣,以不傷害其自尊心,然后結合往屆已走向社會的學生的經歷,使他們體會到在學校好好學習、掌握技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是為了自己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提高自身社會競爭力。在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動之以情,認識錯誤。后進生的表現多為遲到、早退、學習懶散、紀律松散、不思上進等。而他們往往又千方百計尋找各種理由、借口來掩飾自己的行為過錯。例如本班羅治水同學,長期在家與父母有抗拒情緒,筆者通過詳細了解,分析其心理主要展開“父母掙錢的艱辛,供自己讀書的不易,家人的期望,老師的關心”等方面進行感化,對他時刻輸送一股暖流,使他從心底里認識到自己的根本性錯誤,從而有意識地改變自我形象,在母親節、父親節時,該同學能夠主動給父母打電話,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2)曉之以理,提高覺悟。有道是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例如本班有位學生剛入學時無心求學,意志消沉,還經常違反紀律,筆者通過多次與其單獨推心置腹地交談,講明不思進取,違紀等的利害關系,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使他從被動的認識變為自覺的改正,本學期理論科目總成績由上學期的第36名上升為第15名。
(3)注意表揚,激勵士氣。關注后進生的言行,盡可能地發現他們的優點,并適時地加以贊揚、鼓勵,使他們的長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幫助他們及時樹立起上進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喚起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斗志。
(4)提高期望,不斷進步。在后進生有意識地認識并改進自己缺點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向更優秀的同學靠攏,增加前進的動力,同時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確定更高的奮斗目標,使自己在不斷的進步中成長。
(5)“先”“后”互動,互相促進。要求班里的先進同學伸出友誼之手,與后進生談心,在學習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并自覺地融入到班集體的大家庭中,在良好的氛圍中互相促進、健康成長。
誠然,我們技工院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戰略基地,是培育建設種苗的育床;而師德師風則是育床里的氣候環境與養料,其作用不言而喻。
(作者單位:廣東省機械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