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義在于塑造人。2004年2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為新時期新階段職業院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認真研究當前職業院校的德育現狀,切實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培養出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廣大職業院校德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1.缺乏自主性
保姆式的管理教育取代了學生的自理、自治,不大注意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在德育方式上采用傳統的“你聽我講,我說你動”的被動的教育方法,產生了師生之間“你教我聽,你管我服”的關系。學生得不到鍛煉的機會,主動精神、創造能力無形中被限制和扼殺了。
2.忽視日常教育工作
當代職業院校學生由于生長環境、社會閱歷、個性特點的差異,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思想認識和覺悟水平,單靠每周兩節的德育課是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的。而大多數德育教師比較注重備好課、講好課,卻沒有深入學生中間。須知上好德育課與搞好日常教育工作,是加強整個學校德育教育的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
3.目標過高
職業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脫離社會存在和學生思想實際的現象,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實際效果不理想。
4.學校教育是封閉性的
當代職業院校的學生已置身于信息開放的環境中,而一些學校卻基本上是把學生關在校園和教室的狹隘天地里,把學生牢牢捆在書本上,使他們對社會了解得很少。要培養新世紀的開拓者,就必須敢于把學生放到現實的社會環境中。
二、切實加強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途徑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正確引導價值取向
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及個人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突出重點,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
2.德育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校園環境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必須把德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是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特點,組織開展文化、美術、體育、科技、娛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和多方面的興趣。二是成立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指導和幫助他們開展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三是加強對校報、廣播站、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媒體的指導,重視對計算機網絡文化的研究、控制,利用校園網等現代教育技術為德育教育服務。
3.積極促進學生心理成熟
在德育過程中必須注意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點內容應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展認知水平,二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片面、錯誤的認知方式和不成熟的信念,往往是產生抑郁、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的根本原因。當代的職業院校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還存在不少錯誤的認識,如對自我、人際交往和挫折的不良認知等。因此,通過心理教育、心理咨詢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技術,學會理性認知,從而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對其人格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德育工作必須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組織職業院校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其思想品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學校課堂教育不可替代的,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磨練和成熟。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接觸現實社會,認識國情,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社會,體驗人生的價值,從而能夠增強國家觀念、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些活動對促進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確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長道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做好職業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對其全面素質的提高和促進學校整體工作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我們要根據目前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現狀,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