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促使社會產業發生一定程度的變革,而這種產業變革一旦觸及高職院校,其結果就演變成社會對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應用型、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的呼喚。同時當前大學生就業難,也在呼喚教育改革。“憑什么讓學生來選擇你這所學校?”“憑什么讓用人單位選擇你的學生?”“用什么給學校排位?”“憑什么給教師評職稱?”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校企合作。
三明治在普通人眼中是可口的快餐,但在教學中,它卻是一種效果頗佳的人才培養模式——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在校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到企業去參加實際工作,即讓學生在校期間就進行工作與學習的交替。近年來,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被引入到我國一些高等職業院校中,效果不錯。
一、杭州高職院校共同探討“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
2009年12月24日,由杭州市教育局主辦的杭州市首屆高職論壇暨“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驗交流會在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召開,該院副院長廖志林作了《“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的主題報告。該學院顛覆傳統的“壓縮餅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提出 “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共同體為平臺,加強學生在校的教學性實訓、校內的生產性實訓以及企業全真實踐,“做中學,學中做”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其核心是“工學結合、學做合一”。
要做好這份“三明治”,最要緊的是搭好校企共同體的平臺,另一個保障則是培養既精通理論又能輔導實訓的老師。
1.做中學、學中做的“新三明治”
所謂“三明治”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英國的桑得蘭德技術學院,學生在校期間就需要到企業去參加實際工作。這種工學結合的教育形式,有點像制作三明治,因此有了“三明治”教育的說法,其實質即工讀交替,也就是工作與學習交互進行。
如今,杭州的高職院校實踐的“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最早的“工讀交替”,已變成“工學結合、學做合一”。過去“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被引入到我國的一些高職院校,只有明顯的“三段式”結構,理論與實踐、學與做都是相對分割的,學習與操作的銜接不夠密切,強調知識體系的連貫性,卻削弱了學生技術操作的熟練性。而“新三明治”則是以校企共同體為平臺,加強學生在校的教學性實訓、校內生產性實訓以及企業全真實踐,“做中學,學中做”貫穿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設置、項目化課程開發、課堂教學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學做合一。
2.文化理論課也可以在流水線上學
對于上大二的杭職院友嘉機電學院數控專業學生來說,他們的機電基礎課程,即使是文化理論課,也不一定是在教室上,也有可能在企業的流水線上學,而實訓當然更是在實踐中進行了。學生們聽企業專家講職業規劃、企業文化,聽專業技術人員的講座,同時,還經常參與企業的真實項目,進行生產型實訓。
對于“新三明治”模式的教學效果如何,各個學校普遍認為:同一種模式在不同的學校會有不同的實踐與效果。比如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PSP(Practice-Study-Practice的縮寫,意為實踐—學習—實踐)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則在嘗試面向現代服務業的“職業人”人才培養模式,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在“新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下探索與實踐實訓教學。不管哪一種方式,目的都是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打造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二、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新三明治”培養模式
在多年的酒店管理教學研究中,“新三明治”的教學模式已經被證實更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進一步細分后,建立了 “1+0.5+1+0.5”的教學模式。
1.教學理念
首先,“1+0.5+1+0.5”的“三明治”教學模式是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的目標下提出來的。高職教育培養的不再是酒店低層的服務人才,而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高級服務人才和基層管理人才。這是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觀,也是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1+0.5+1+0.5”的“三明治”教學模式,將學校的理論學習與實際的工作經驗理論互相間隔、輪調,學生在學校中受教育,然后到實際環境中工作,最后再返回學校課堂,探討、印證工作經驗之得失,并學習新的理論。如此交叉進行,可以收到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成效。
學生在入學第一年接受的是專業基礎教育,初步接觸專業理論體系,樹立“榜樣”。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前往酒店進行專業操作技能實習,體會“榜樣”的作用。在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和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回校接受更加系統的管理知識學習,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到畢業前的最后半年,學生通過自我調整,再經過實踐,對自我調整的結果進行驗證。
2.臺灣地區旅館業的“三明治”實習法
過去臺灣地區飯店的人員訓練大多屬師徒制,現在則開始與政府、學校合作,運用“三明治”職訓通道,從校園就開始培育人才。臺灣地區的失業率雖不到4%,但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幾乎是這個數值的3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也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許多失業者不是因為沒工作,而是不愿做,學歷浮濫、眼高手低、職業前景曖昧不明。雖然進入門坎不高,但因旅館業工作辛苦,因此人員流失率高,傳統的實習制度早已不能解決旅館業的人才荒。
(1)勞委會做橋梁。陳盈萱是米堤大飯店與勞委會合作訓練職場新人的成功例子。她透過勞委會職訓局的“青年職涯啟動計劃”進入飯店實習,后來順利結業成為正式員工。“一般能夠通過訓練的學生,都具備肯吃苦、珍惜機會的特質”,陳盈萱的直屬主管、客務部副理林書音表示,“這些人不但目標明確,而且有備而來,一踏入飯店產業,就已具備明日之星的架式。”這是她從旁觀察的感受。臺灣地區的飯店業是實習制度最慘烈的產業。尤其對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的休閑型飯店來說,平、假日人力需求落差大,而服務地區又偏遠,如果沒有好的制度聯系學生,基礎人員很容易造成斷層。
(2)心態更重要。為了穩定培養新人,米堤飯店與勞委會泰山訓練所合作進行“青年職涯啟動計劃”,這個計劃和一般實習最大的不同,就是實戰課程多于教室課程。一周下來,往往在飯店的時間比學校長。
一般的實習可以教導學生有關飯店服務流程的SOP,但是要學會更細膩的服務精髓,則必須長時間地實際融入這個產業。飯店業常常自詡“給客人留下美好的回憶”,問題是學生到底懂不懂這句話背后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跟學生談理論,不如用實際的訓練來輔導他們。除了SOP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辦法讓學生感受到“這是我的飯店”。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客人在看表,服務人員心里就要想,客人是不是在趕時間,要不要加快速度讓他享受到服務,這是一個貼心的動作,但絕對不是SOP。
(3)“臺德精英計劃”。除了基礎人員的訓練,為了更近一步培訓契合職場的人才,臺灣地區許多飯店業者也參與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System)訓練模式的“臺德精英計劃”。
參與計劃的實習生,在飯店實習與接受學校教育時間的比例約為3:2。培訓期間,職訓局將同時針對飯店及實習生提供補助,結訓后學生可獲得技術學院二專學歷及德國工商總會的國際級認證。對飯店業者而言,高學歷或高能力也不見得就符合需求。“臺德精英計劃”的特色是,企業界可以用兩三年的時間來觀察實習生的人格特質,并且按實際需求開課。
三、天津大學探索“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在學校先學習兩年的課程,走進企業工作實踐半年,在實習中學會發現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回到學校再進行一年的理論學習,把企業中的管理問題帶入學習中,最后半年再回到企業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
從2011年開始,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接觸的就是這種“三明治”式的教學,即所謂的“2+0.5+1+0.5”夾層制教育培養模式。 “三明治”教學方案在歐洲的工商管理學科普遍實行。該方案課程是一種“理論—實踐—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在校授課和到企業實習相互輪換的教學方式,實現以素質培養、綜合應用能力提升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
天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從2009級學生開始進行這項改革。2011年7月18日,該專業39名學生分赴七家企業進行為期6個月的實習。該項改革將采用“雙師制”。除學生的校內導師外,還要求實習企業為每名學生指定一名企業導師,負責為學生設計6個月的工作內容,監督工作表現,指導學生提升工作水平,并配合學校要求,反饋學生出勤信息,指導學生每個月的月度報告和最終實習報告的撰寫,給出最終分數和評語。
從校企雙方簽署的協議書上可以看到,協議不僅包括實習期限、實習內容、實習紀律等內容,還包括實習期間的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保險福利待遇等條款,從法律層面為實習期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有利于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四、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首推“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慣用模式,但在高等院校尤其是管理類專業中卻鮮見。2011年9月2日,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雅戈爾訂單班”的2010級93名學生,赴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為期4個月的實習,從而成為該學院接受國際先進的“三明治”教學教育培養模式的首批學生。
1.破解在校生實踐經驗不足等難題
從2011年開始,商學院“雅戈爾訂單班”的學生在學校里先學習一年的課程, 之后走進企業工作實踐半年,再回到學校進行一年的理論學習,最后半年再回到企業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商學院院長表示,她在和企業的溝通中,企業普遍反映學校教學和社會聯系不緊密、學生實踐經驗缺乏等問題。“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內容充實、富有挑戰和價值的工作經歷,接觸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深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為走出校門、走向不同工作崗位提前積累感性認識和工作經驗,提高未來在職業生涯中的競爭力。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就業競爭力更強,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雙師制”
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該項改革采用“雙師制”。除學生的校內導師外,還要求實習企業為每名學生指定一名企業導師,負責為學生設計4個月的工作內容。校內導師則由專業教師擔任。“雙師制”使學生擁有來自校企雙方的監督和指導,不僅在工作上等同于新入職員工,有專人負責,還要求提交較大工作量的報告,幫助整理、總結工作經驗,發現問題,提升認識,避免與學校及專業知識脫離。
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反映,學生們在企業實習不是走馬觀花地觀察和學習,企業在給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后,會安排諸如人力資源專員、市場營銷等工商管理專業范圍內的職位,讓學生從事具體的工作,就像對待新招聘的員工一樣,保證學生實習期間處于全真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并積累工作經驗。
(作者單位: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