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概論課程教學采用的是交往教學模式,希望通過研究教學交往對象、方式、頻率、效果,總結出交往教學的經驗,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進而不斷改進教育教學交往方式,提高學習質量。
一、調查設計
調查形式:根據交往教學理論專家田漢族老師提供的交往教學調查表問卷。
調查對象: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09級心理系全體同學,男生6人,女生18人。
調查時間:2010年1月。
發放調查問卷24份,實收24份,有效問卷10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調查研究以教育學概論課程課堂學習、課后學習的交往方式為主要內容,針對不同對象,展開不同方面的調查,以下是調查結果與分析。
1.與任課教師的交往
調查顯示,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的交往仍是教學活動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課堂聽講、課堂提問及評價、課堂討論及評價、書面作業及評價、網上作業及評價、網上討論或咨詢、Email提交作業、手機短信或電話和課后交談。
課堂聽講是教學當中最主要的部分,課堂提問及教師對學生回答做出評價是課堂當中教師與學生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以下是課堂提問及評價次數分布圖,圖1數據表明平均每個學生提問3次以上。
教師充分利用了學校網絡學習平臺,在討論區中發布了7個討論主題,供學生進行探討,通過發起網上討論或咨詢,充分利用了網上資源。
Email提交作業方式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交往方式,方便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手機短信或電話用于教學方面的聯系并不頻繁,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在教學溝通方面的未來前景比較廣闊。
2.與該班同學的交往
本次調查主要考察了該班同學之間的交往情況,這些交往往往是互助與競爭并存的。據調查顯示,該班同學之間課后口頭交流教育學相關內容的次數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且整體次數偏少(見圖2)。
短信交流在學生之間使用頻繁,但數據顯示,全班整體用于學習之間的溝通相對較少。網絡交流(QQ/Email)作為現代化交流方式,學生之間的交流日益方便,但是就教育學問題的溝通較少。圖3是次數分布圖。
3.與文本的交往
同學們在課上基本可以進行較有效的課本學習,部分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進行預習、復習。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部分同學進行了其他教育學相關教材的學習與研究。
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手段,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以實際情景加深了學生對教育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為了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基本進行了拓展學習,自學一部或多部教育學著作。據數據顯示學生最多看完了3部教育著作。
4.與網絡的交往
大多數學生對現代化設施的利用有一定能力,但除了完成作業,很少主動進行拓展學習,這點需要加強改進與引導。
網上查找資料已經是一個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網上信息繁瑣,如何找到正確的信息是學生應當掌握的技能(見圖4)。
三、課堂教學交往的基本結論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內外討論、自學教育學名著等,只有少數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①社會因素: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聽課以填鴨式教育為主,以考出好成績為主要目標,缺乏和教師、同學、社會交往的機會,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部分學生過度依賴教師,缺乏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②個人因素:教育專業學習動力不足,沒有重視該課程,受其他因素影響過多,自主學習過程中沒有相應的自我控制能力。目前大學教學應該多種交往方式并存,可以采用話題討論、小組學習、辯論賽、案例講解、多媒體技術(ppt、視頻播放等)、問卷調查、撰寫論文等各種活動。
四、關于提高大學教學交往有效性的建議
調查顯示,面對面交往仍是大學生進行交往學習的主要形式。而在課堂中,占主要方面的仍是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也是最普遍的交往方式是課堂對話方式。無論在教學理論還是教育實踐中,師生交往都是占據主要地位的,生生交往等其他交往形式只是作為構成教學交往整體的一部分。需注意的是,每一種交往方式都有其優點及弊端,需要仔細分析,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選擇合適的教學交往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水平。
為了實現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學目的,教學的手段應該發生根本性變化?,F為提高教學交往的有效性,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1.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課堂對話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培養其教育教學方面的綜合能力,使之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工作,把課堂講授與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使教育學課程注入現代化、信息化、專業化、趣味化、實效化的“五化”內容。
學生要努力培養學習的積極性,學會主動與教師溝通,積極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擴展知識面,努力從各方面提高自己自身素養,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一般情況下,學生之間的交流時間遠大于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時間,而且不同的學生掌握著不同信息。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提供平臺,如課上分組進行討論、開展辯論賽、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絡教學方面的討論區等,為學生之間互相探討共同進步提供機會。學生自身則可以通過自行討論、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等方面,培養自身溝通交往能力等綜合能力。以上提到的這些方面,該課程上基本已經做到,且效果良好。
3.多組織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用實地考察、組織班內活動等多種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組織學生去某校聽公開課,實際記錄教學方式內容,回校討論、撰寫論文等。學生也可以自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請教師、專家進行課外指導;針對不同群體(社會或學校學生群體)進行調查研究,對某個社會實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通過實踐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搜索瀏覽知名人士、專家、“達人”的博客,在專業論壇參與討論,開闊眼界,拓展思路。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