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籃,是持球隊員將球投入對方籃筐的方法,是籃球運動的主要技術之一。任何技術、戰術的運用,都是為了創造投籃的機會。所以,在投籃的教學與訓練中,應重視掌握正確、規范的投籃技術動作。下面筆者就教學訓練中經常遇到的相關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跳”與“投”
跳投是運用最廣泛的投籃技術之一。訓練中,一些青少年運動員往往感覺注意使勁跳了就投不準,而注意投準了又跳不高。這說明跳投的“跳”與“投”是互相影響的。從技術上分析,跳得高,出球點高,拋物線短,投射角小,易于控制球的飛行軌跡,有利于提高投籃命中率。這說明“跳”與“投”又是統一的。
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在大腦皮中只能形成一個個強的興奮灶,“跳”得高了,則影響“投”得準。反之,“投”的興奮灶強于“跳”的興奮灶,則有利于“投”得準卻影響“跳得”高。在跳投的技術中,“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跳”是為了“投”。筆者認為,在練彈跳時,可著重增強彈跳力;而在練跳投時,則主要應強調投得準。因為跳得起,投得準是投籃的主要矛盾。在完成跳投教學訓練的任務中,就是要采取各種手段正確解決這一對矛盾,使其統一起來。
二、“扣腕”與“外翻”
為了提高投籃命中率,當球出手的一剎那,通過指尖稍稍“扣腕”并稍“外翻”,是必要和正確的。但是,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分強調“扣腕”和“外翻”動作,形成“扣腕”過早、過重,使球的拋物線降低、接近平射、球砸籃圈前沿,投不進;“外翻”過大,使球從大拇指一側出手,球成側旋,盡管用了不少力,但勁使不到球上,投籃的力量不一致,不是向前上方,球也投不進。要把握住出球的方向和高度,就必須(以單手投籃為例)五指張開,以大拇指和小拇指控制球的方向,既不讓球從大拇指一側出手,也不讓球從小拇指一側出手,只讓球沿食指、中指和拇指的方向運動,最后從食指和中指出手。這樣,可以控制住球,提高準確性。
三、出手的“高”與“低”
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投籃時持球部位和出手的高度均有較大的變化。在青少年的教學訓練中,不應習慣地把投籃的出手點降得很低,而應盡量提高出手的高度。青少年手指手腕力量差些,掌握高難動作困難也多一些,但這個基礎打不好,等形成定型后再矯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只有按照先進技術的要求培養青少年運動員,才能為我國籃球運動向高水平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瞄、投”與“投、切”
接、瞄、投、切結合是籃球運動的連貫動作,而在青少年籃球運動的教學訓練中,有時卻不能把這些動作連貫起來。運動員接球時直著腿,要投籃或切入時才屈腿;有的接球后要投籃時,后腿往前邁一步才能出手等,都是不好的習慣。要想提高投籃技術,訓練就必須嚴格要求,一絲不茍,把接、瞄、投、切的動作銜接好,接球和瞄籃、切籃和投籃一體化。
五、“進”與“對”
投“進”的球,不一定技術都是“對”的。所以,要全面地勘技術的正確性和穩定性。投籃,不能籠統地認為“進”了則“對”,不“進”則不“對”,這也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有時盡管持球、發力、出手技術的正確性或協調性都好,但也可能力量大一點或小一點而不進。所以,要投好籃,在預備姿勢正確、發力協調、出手柔和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確,其次是拋物線比較穩定,即在同一點投籃,球的弧度接近,再就是力量的大小控制好。
六、“罰”與“投”
罰球也是投籃。在實踐中,“罰”與“投”還是有區別的。罰球是采用原地的定位投籃;投籃則要求在快速移動中完成。目前,一些隊的投籃技術和命中率提高較大,而罰球技術和命中率提高則不大。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思想上對罰球重視不夠,訓練不到位。隨著規則的修改,增加了罰球的次數,罰球對一場比賽的勝負有直接影響。罰球沒有對抗性,所以應降低失誤率。罰球時,應利用規則規定的5秒時間充分準備、瞄籃、調整呼吸。為了保持發力的穩定性,出手一剎那應精力高度集中。另外,平時要多練,結合實戰搞一些小競賽,推動罰球技術和命中率的提高。
七、“靜”與“動”
初學階段必須在“靜”(原地、無對抗)的情況下,掌握準確的技術動作。基本掌握技術后,就應該結合實踐,在“動”中練。“靜”是為了能更好地“動”;“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靜”時掌握的技術。無“靜”便“動”不起來;無“動”則“靜”也得不到發展。學習投籃技術時,應在“靜”中掌握和改進技術,而在“動”中求準。
(作者單位:湖南兵器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