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學校的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采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二版教材。在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筆者逐步提升了對本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對教材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根據新的教學思想針對當前教材和教學實際,探索創新了該課程的教學適用方法,現介紹如下。
一、對課程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根據課程設置的目的和內容,本課程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1.專業性強
本課程必須有各專業基礎課的全面學習為支撐,即學生必須學習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基礎、機械制圖等課程的理論基礎。教師和學生若沒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為基礎,該課程的教與學必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2.層次針對性強
本課程是一門“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高級技工”的專業基礎課。脫離開對這一特點的把握和理解,對教材的研判和教學實踐,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3.內容豐富、實踐性強
本課程包含了常用機械加工方法及裝配等基本知識,內容豐富,知識面廣,教材從生產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踐,合理安排知識和技能結構,強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力求做到圖文并茂,突出技能性培養。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才能開展優質高效、有的放矢的教學活動。
二、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我校機械專業學生中,男生占98%以上,他們學習基礎不理想,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下列三種情形:紀律松懈的課堂;小部分學生的課堂;一言堂的課堂。
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師習慣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簡單,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二是學生學習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大多數的學生由于長期學習成績不理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學習積極性不高。三是學生存在著自卑、被動、畏難等各種不利于學習的心理障礙。
三、教學方法探索
1.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是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聯系技能實踐。教好本課程采取由感性認識逐步向理性認識過渡和提升,比教師無數遍的講解來得生動和有效得多。所以,借助于有典型意義的機械零件或實物教具進行剖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生動直觀。例如,在講解車刀的幾何角度時比較抽象,就找來一把車刀,對著實物進行講解,學生就很容易明白了。二是聯系生活事物。教材講授的知識內容,不完全依賴于課本實例來佐證,學生身邊的日常用品,很多是工業產品。三是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添加有關工藝的歷史發展,圖文并茂地了解我國五千年文明進步史,迅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比如:講解群鉆時,添加講解群鉆的由來及其發展歷史,學生深感興趣。
2.讓課堂“活”起來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空間,教師個人的“獨角戲”只能成為學生的催眠曲。如果課堂上,只是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成為“一言堂”,死氣沉沉。那么,學生真正能接受的知識又有多少呢?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即動腦、動眼、動口、動手。這樣,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大部分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整堂課“活”起來。
3.因材施教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樹立學生自信心。在自學能力強、求知欲高的班級,開展自主學習小組活動,圍繞課題項目,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查實求證,課堂上討論互為補充,可以更好地體現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和提高。
4.善于總結
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的各章節內容基本涵蓋了常用工藝的基本內容,學生學習過程中勢必產生頭緒紛繁、要點眾多的困擾。為突出知識內容的條理性,我們應善于總結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一是將教學內容歸納為樹干式體系。將細碎的知識要點像樹枝一樣歸納在樹干下,分層分節歸納清楚。二是各章節(各種工藝)教學組織形式固定模塊化,即每章節知識講授必有工藝歷史、機床應用、工藝實現的切削運動和刀具、具體工藝方法優劣、工藝特征、工藝實例等模塊。
總之,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能達到“環環相扣”的情形。引導學生以不斷推進的問題為脈絡,自主總結歸納,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在教學內容上,可自圓其說。將“機械加工工藝規程”教學內容與各部分的具體工藝相融合,使其服務于“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規劃、編制和執行這一主題,有意識地鼓勵學生以工藝制定者的思維方式審視所學知識內容,將嚴謹細致、科學合理的作風在潛移默化中灌輸到學生頭腦,不再使學生在技能實訓、生產實踐中生搬硬套和無所適從,為適應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平頂山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