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會計業務既為企業外部關系人提供決策信息,也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業如何建立健全會計制度,保證有組織、有秩序地做好會計工作,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確和解決的問題。
一、內部會計制度是一種較綜合性的規范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綜合性是由會計在管理中的作用決定的,它是企業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從企業內部控制角度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內部控制制度的主體,會計制度必須全面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的處理流程必須滿足內部控制的要求。同時,會計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術要求,各種會計規范都是以會計技術為基礎建立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作為直接約束會計系統運行的規范,具有系統的技術思想,比如要對會計分工中的牽制技術以及編制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等技術做出明確說明。可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綜合了會計管理、會計技術、內部控制等內容,是一個綜合性規范。
二、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的一種經濟政策
根據企業發展理論,企業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會采取不同的經濟政策,即使在同一發展時期中,面對不同的市場也會選擇不同的經濟政策。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起著決策支持作用,為經濟政策的實施保駕護航。它作為一種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會像企業經濟政策那樣有較頻繁的變動,但會計制度中會計政策的選擇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經濟政策進行。會計系統為企業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信息支持,內部會計制度保證會計信息的可用性,它們都屬于企業經濟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三、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地位
會計規范是一個綜合概念,它幾乎包括一切對會計運行有影響的要求,這些要求不僅直接約束會計行為,也可以約束會計人員、會計內部的監控機制等。因此,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會計規范。按其形成和來源方式,可分為實踐中自發形成的規范和人們通過一定形式制定的規范;按其制約方式,可分為強制性規范、內化性規范、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規范等。會計規范作為會計行為的標準,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也是它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它對企業會計工作應達到的標準及應采用的方法、技術和程序等都要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給出明確的規定,企業會計工作應該遵守這些規定,而且這些規定最直接地約束或指導企業的會計實務。所以,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在會計規范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自身制定的,因此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能否列入法規體系就有兩種認識。一種是,從法規制定的權限看,立法權的最低機關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經國家批準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機關均沒有立法權,因此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不具備法規的身份,不能列入會計法規規范。另一種是,會計法律規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準法律形式。屬于會計法律形式的有《憲法》、會計法律、地方性會計法規和規章,這是會計法律規范的基本形式;準法律形式包括國際條約與公約、國際慣例、司法解釋、經濟協議和單位內部會計制度。
四、內部會計制度是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對會計工作的內部牽制,往往采用職務分管的控制方法。這種方法不能說沒有效果,但是長期從事某一職務,往往會產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氣沉沉等缺點。為克服這些缺點,一般采用職務輪換的方法。
適應會計改革、完善會計規范體系的需要。會計規范即會計工作應遵守的規矩。它是處理各項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和實施會計監督的準繩。從我國會計改革的方向看,在會計理論、會計規范、會計教育等方面,根據自身的國情結合國際慣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現代化制度要求的會計法規體系。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能使會計規范成為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通用性與專業性相結合、宏觀指導性與微觀操作性相結合的有機統一體。
部分企業未制定內部會計制度。目前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都直接以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以及上級下發的各種文件作為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過于隨意性,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企業在設計內部會計制度時,應在國家統一會計規范和有關法規的指導和約束下,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立符合本企業會計核算要求的內部會計制度。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中,應明確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等進行會計核算和監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導企業會計實踐,保證會計工作規范運行。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會計制度應具有適用范圍專一、內容條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確和實際操作方便等特點,以便于加強和規范企業日常會計工作。
(作者單位:牡丹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