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地區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古稱“鄒魯圣地”,素享“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孔孟生活于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至少說明遲至東周,古鄒大地已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關于其時的歷史文化面貌,除了可以從有關文獻記載獲得之外,現存于四基山西麓的孟林部分墓葬及嶧山邾國古城遺址等更是確鑿的遺存證據。
筆者對鄒城境內發現的先秦時期遺存略作梳理,以期認識本地區更為悠遠的文化面貌。
目前,鄒城地區尚未發現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從鄰近地區來看,東側臨沂境內已發現有數十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西側嘉祥縣域也發現了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存,間接推知鄒城地區可能在舊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但這種判斷尚有待未來考古工作的證實。
在論及鄒城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之前,在這里應指出山東地區已建構起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鄒城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主要有嶧山野店遺址、北宿漆女城遺址、崗山晚照寺遺址、石墻北鳧山山頂遺址、郭里獨山遺址、張莊簸箕掌遺址、香城馬家山頭遺址和中心店遺址等。
上述遺址中,缺乏確屬于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存。筆者認為應區別分析。后李文化因臨淄后李遺址發掘得名。從目前的發現來看,該文化年代大約距今8500-7500年,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北側一帶,鄒城鄰近地區鮮見屬于該文化的遺存,因此在距今8500-7500年的時段內,鄒城境內的文化遺存亦很可能不屬于目前所認定的后李文化,而另有歸屬。北辛文化因滕州北辛遺址發掘得名,從目前發現來看,該文化年代大約距今7300-6300年,分布遍及膠東半島之外的大部分地區,集中于泰沂山系南北地區,鄒城正位于其中,并且在鄒城外圍有滕州北辛、兗州王因和汶上東賈柏村等該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可見鄒城當是北辛文化分布的腹地地區。目前造成的該文化資料的缺失不外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考古發現有限,二是對已有材料的辨識可能存在問題。
前述提及的鄒城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屬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得名于泰安大汶口遺址,年代大約距今6000-4200年,分布以泰山地區為中心,遍及山東全境,蘇北、皖北及豫東也有分布,是一支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鄒城境內的大汶口文化以野店遺址為代表,另有北鳧山山頂遺址等。野店遺址文化堆積中第6~4層屬于大汶口文化堆積,基本包含了大汶口文化發展變化的全過程。該遺址為研究大汶口文化的發展序列、文化譜系、生產水平乃至社會形態均提供了豐富材料,屬于該文化的代表性遺址。
龍山文化特指山東龍山地區的文化,得名于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年代大約距今4400-3900年,主要分布于今運河東側的山東大部地區和蘇北部分地區,可以分作不同的類型。鄒城地區大概屬于山東龍山文化的尹家城類型,境內以野店遺址第3層、漆女城遺址早期遺存和晚照寺遺址為代表。
進入青銅時代,山東地區相當于夏代的文化是岳石文化。岳石文化得名于平度東岳石遺址,分布以泰沂山為中心,遍布山東全境,鞭及河南、河北地區。參照該文化的研究狀況,鄒城地區當屬于岳石文化尹家城類型,但目前還缺乏代表性的遺址。
商時期,鄒城地區大概屬于古奄之地。較為重要的發現有南關磚瓦窯廠遺址、北宿西丁遺址等,年代大概屬于晚商。由此可見,鄒城地區夏至早商時期的文化面貌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鄒城地區周代遺存中,西周時期遺存較為薄弱,主要有田黃寺頂子遺址、千泉護駕山遺址、大束灰城子遺址、看莊西柳遺址、香城羊皮村北遺址等,而東周時期最重要的發現自然是嶧山邾國古城和孟林的相關遺存,另有中心南宮適墓等,其中像太平樊橋遺址、田黃后峪遺址等均延續到了漢代。邾國古城遺址分布有邾國宮殿區、貴族墓地和手工業作坊區,是中國現存較為完整的東周時期都城遺址之一,有重要的學術和遺產價值,屬鄒城地區的代表性文物古跡之一。
以上在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對鄒城境內先秦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進行了梳理,大概可有如下認識。
一是鄒城歷史文化悠久,至遲在距今約6000年時,先民已創造了甚為發達的文化,而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的年代可能更為久遠。
二是鄒城境內先秦時期文化遺存雖發現較為薄弱,但基本呈現一種連綿不斷的態勢,且不時涌現一些發展高潮。
三是目前發現的有關鄒城先秦時期的文化遺存很不平衡,雖有像野店遺址和邾國故城遺址這樣有代表性的遺存,但總體來看,文化缺環較多,文化序列不完整,有待于加強考古工作。
四是未來有關鄒城的遺產工作應加強保護意識,例如像對待諸如邾國故城這樣有重要價值的遺址時,保護好是第一位的。愛護歷史文化遺址,也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筆者梳理鄒城先秦時期文化遺存,并提出幾點不成熟的認識,僅供研究參考。
(作者單位:濟寧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