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幾乎全部為初中生,年齡在16歲左右,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青春發育期。青春期是人長身體、長知識,身心都在急劇變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性特征的變化尤為明顯。隨著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漸漸成熟,他們愿意甚至渴望與異性交往,迫切需要解決生理及心理發育所帶來了困惑。然而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他們所生活的家庭都在壓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們對自身變化的好奇和困惑,加上初中階段對于與性教育相關的生物課內容又沒有得到落實,這就造成大部分學生性健康知識的貧乏。一旦家庭和學校性健康教育現狀不能滿足需求,他們往往只能從交友、閱讀書刊、看影視錄像、上網等渠道,通過自學方式來獲取。但是網絡及一些非專業的雜志中介紹的性知識,存在著非科學性的東西較多。沒有接受過正規性教育的中職學生分辨能力較差,極易形成一些錯誤的性觀念,從而貽害終身。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中開展性健康教育已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如何開展中職學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學校對學生要進行性生理、性心理教育,性倫理、性道德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正常異性交往。同時要對學生進行生殖與避孕知識的教育及性自我保護教育。
一、性生理、性生理教育
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生理機能,是性科學知識的基本內容,是中職學生性健康教育的起點。學生要了解男女第二性征的具體表現并掌握有關的保健知識,如女生要知道月經的知識及經期的保健;男生要了解遺精、手淫現象及相關衛生知識等。伴隨著青春期的生理發展,男女學生在性心理上也會產生特殊的體驗和感受,而學生心理的發育往往滯后于生理發育,如果不進行心理調整適應,就有可能產生種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性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也直接影響身體健康。教師要以科學的知識解釋性的困惑,分析性心理障礙產生的表現和原因,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消除學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防止性心理疾病的發生。
二、性倫理、性道德教育
性倫理、性道德教育是中學生性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對中職學生在兩性方面進行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教育。我們倡導的性倫理觀,與封建主義的性禁忌不同,也與資本主義的性自由有異。它把愛情作為性結合的基礎,排除經濟等派生因素對性關系的干擾。它是社會感、責任感、尊重感、道義感與幸福感的綜合體,把情感、理智與性愛結合起來,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使異性在相互的交往中獲得充分的享受,獲得充分的愛。這樣的性倫理觀使人變得崇高、積極、振奮,而不是卑微、自私、猥瑣。 在少女人生觀開始形成的青春期,給她們灌輸這樣的性倫理觀念,有助于她們分清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建立起道德感和羞恥感。掌握了性倫理觀念,她們就有了與異性交往的行為準則,自尊自愛,端莊大方。而對著來自體內的青春的騷動,她們能夠用理智管理自己。而對著來自社會的性刺激、性騷擾,她們能夠潔身自愛,不隨波逐流,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
受不良性道德觀念的影響,人們的性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職學生發生婚前性行為已成不爭的事實。為避免青春躁動期的學生誤入歧途,教師要對學生及時開展以倡導性純潔為核心、以人格教育為基礎的性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在性領域建立起健康人格,以健康的性意識促進自我約束力的提高,以負責任的態度克制生理和情感沖動。引導學生把握與異性交往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正確認識和處理友誼與戀愛。教育學生以負責任的態度克制生理和情感沖動,讓學生明白:人類源于生物而高于生物,人有發達的大腦,人類的活動受到人格、人性以及社會公德等制約。堅持用科學的性知識教育學生,用科學的性知識來抵制黃色書籍、色情影視,抗拒誘惑。
三、生殖與避孕知識、性自我保護教育
學校對學生進行生殖與避孕知識的教育,讓他們明白性行為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懂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知道如何采取措施去預防這些危害。并且對學生進行相關法律的教育,讓他們懂得兩性關系上所要遵循的行為規范;幫助他們鍛煉意志、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他們旺盛精力引導到有助于智力開發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方面來。使他們了解在兩性關系中,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這對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防止性犯罪的發生起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性病發病率逐年上升,青年群體是艾滋病等性病最大的受害者。開展以學校為中心的全民衛生宣傳教育,是預防艾滋病在我國蔓延的最有效手段。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對中職學生進行有關艾滋病等性病知識的教育,使學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傳播途徑,掌握預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學會正確對待和關愛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還要讓學生對我國預防艾滋病、性病的相關政策與法規有一定的了解。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