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離不開解題,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非常重視解題教學,他認為:“一位好的數學教師或學生應努力保持好的解題胃口.”但是,我們不能盲目解題,更不能讓學生盲目解題.解題教學中必須重視和加強解題指導.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解題,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指導審題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而且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審清題意,才能開拓思路,發現解法.認真審題可以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審題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個格言來概括:“問題想得透徹,意味著問題解決了一半”,為此,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學會審題,從而充分理解題意,把握題目本質.一般的,在審題時,應做好以下五點示范與指導.
(1)一道數學題中有許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有的外露,有的隱晦;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我們應當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信息,抓住關鍵的字、詞、句,全面理解題意,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如題目中的“至少”“最多”“……相等”“比……多(少)”“是……倍”等詞語.
(2)準確地作出必要的圖形,包括示意圖.應用型問題更是如此,既要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又要把示意圖轉化為數學圖形.
(3)做一些必要的條件轉換.如“角平分線”轉化為“兩角相等”;“三角形的中位線”轉化為“平行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等.
(4)找出某些隱含條件.如“一元二次方程兩實數根的平方和等于m.”則隱含著“判別式Δ≥0”.
(5)根據整體影響確定試解方向與做法.
為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讓學生養成仔細審題的習慣,教師在教學時,對以上幾點應反復運用,加深印象,形成方法.對于難度較大的題目,還要設計問題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拾級而上,發現隱含條件,從而使已知條件和所求結論細化、顯化、具體化. 例如:一個長方體木料,高增加2 厘米,就成為一個正方體,這時表面積增加了56 平方厘米.原來長方體木料的體積是多少?先設問:“表面積為什么比原來增加了56 平方厘米?”從而找到“高增加了2 厘米”.再抓住“就成為一個正方體”設問:①原來的長方體怎么會變成正方體?②幾個面共增加56 平方厘米?③增加的每個面是什么形?這樣的問題鏈,能使題目中一系列信息不斷發生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解題思路會逐步清晰.另外,我們要經常拿學生審題不仔細而導致錯誤的例子,對學生進行審題必要性教育,使仔細審題成為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讓學生建立“錯題集”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途徑.
二、探索思路
審題之后,進入尋求解題途徑的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可以教給學生下面一些探索方法.
(1)聯想歸類法,即看能否把所給問題歸納到某一熟悉的類型中,從而用熟悉的方法解決問題.
(2)分析法找思路,即從結論出發,由“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攏“已知”,使解題思路呈現出來.
(3)由特殊到一般,即通過取特殊情況,(如特殊值、特殊點、特殊圖形等)看看對解題有何幫助.
在探索階段,教師應把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上,避免上課時教師把想好的解題思路講一遍,把備好的過程寫一遍.有時,學生思維受阻,沒有教師的幫助就解不出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將自己的思路直接告訴學生.應通過指出或分析關鍵環節,給學生最自然的幫助,從而打破學生思維的停滯狀態,促使他們完成獨立的思維活動.
三、回顧總結
所謂回顧總結,一方面是檢驗解題過程與結果,另一方面是對解題思路、方法進一步整理、歸納、總結.這樣既有利于深化、活化所學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現在不少學生做了很多題目,但在解題后,常常忽視了“回顧總結”這一環節,結果是辛辛苦苦而收效甚微.為此,教師在解題教學中要率先垂范,重視解題后的回顧總結,通過典型例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過程的“回顧總結”是一項研究性的工作,要求有更細致和更周密的思考.教會學生總結和研究自己的解題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深刻性和廣闊性.
在這一環節,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指導:
(1)檢查解題結果和推理過程是否正確、全面.
(2)回顧解題思路,總結解題規律.
(3)尋求其他解法.(一題多解)
(4)適當改變題設和結論,做變式訓練.(一題多變)
(5)拓展延伸.(由特殊——一般或一般——特殊)
做好解題過程的回顧總結,不但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也能為寫數學小論文積累廣泛的寫作素材.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