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能,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并在此過程中分享思想、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更多地關注技術能力和技術素養的提高而淡化了與人文素養的融合建構,更多地出于對學業測試水平考試過關率的考慮而忽視關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也正因為對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的漠視,使學生受到了來自于網絡不良信息的沖擊。那么怎樣才能更為有效地減緩學生受到來自于網絡不良信息的沖擊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呢?
一、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互聯網(INTERNET)是一個信息的海洋,在這里你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只要坐在電腦面前敲擊幾下鍵盤就可以獲取你所想要的東西,人類充分享受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利,Internet也正以其銳不可當的氣勢向我們襲來,人類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意義深遠的革命。而我們的學生意志、品德等也必將在這場革命中受到不小的沖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成了網絡的主要群體,上網聊天,玩游戲,甚至出于好奇瀏覽一些黃色信息……時間一長就荒廢了學業,甚至于誤入歧途。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認知水平的限制,如果網絡道德教育滯后,網上的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道德品質就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嚴重的網絡道德缺失,同時也會誘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二、引導學生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
引導學生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使學生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已經得到眾多教育者的重視并有了不少的實踐。
1.教師不應只局限于書本知識,而要主動學習各種新的網絡知識,了解網絡,同時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做學生的表率。
2.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正處于人生的轉型期的高中生,邊緣性特征極為明顯,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成績的落后、高考升學率的壓力更容易使他們產生明顯的挫折感,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回自尊,因為自尊將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和動力,自尊將會約束他們的許多行為。我們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地糾正他們的價值觀,努力抵御網絡對他們的負面影響。
3.在學生中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使他們養成道德自律的良好習慣。鑒于網絡世界的特點,我們可以借助網絡上的某些軟件進行管理,如綠色軟件、網關管理軟件等等。
三、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從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1.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盡量展現信息技術發展、信息技術創新和信息技術應用中蘊藏的人文精神。
2.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好的優秀的學習或者道德網站。學生上網最初帶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優秀的學生網站,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在教學資源的建設中,應面向學生的需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
3.鼓勵、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免費資源,自己設計制作網頁或網站,主動占領網上陣地。不應局限于自己所教的課程,更應該組織學生利用網絡帶來的便利進行各種學習,讓學生在參與資源建設的過程中進行學習。
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研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充實學生課余時間生活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研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從被動的防守到主動的占領,使學生在更多的課余時間里生活得更加充實。比如,我們在實踐中與多學科的老師一同開展了相關課題的研究,設計了“低碳生活與科學發展的關系”的課題。案例以“低碳生活與科學發展的關系”為主題,整合了信息技術、天文、地理、生物、化學和物理等學科進行研究;通過這一課題活動,培養學生選擇合適工具、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收集信息、加工處理、呈現與表達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在社會發展中我們應當承當更多的責任,更應當做些健康有益的事情,我們是大有可為的,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加強團隊協作精神,使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不再是空洞的概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萌生著美好思想道德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們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已有缺點的雜草。”只有學生自身的強大,才足以抵御網絡的沖擊,保證在信息技術課中健康信息文化的有效建構。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