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師精心的課堂打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果,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
生物學科課時少,學生不重視,并且學生數理化學科的課外作業多……面對諸多問題,要想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唯一的途徑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爭取最高的教學效率,提高每一節生物課的課堂效率,打造有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
上好每一節課,是生物教學質量的“生命”。那么,怎樣才能實現突破課堂極限,打造有效教學呢?關鍵在于優化教學方式。生物教學要以“愉快教學”為基本模式,融入“嘗試教學法”,實現“滿負荷、正效應”目標。
“愉快教學”,能從根本上減輕學生學習中的心理負擔,教師應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情況,藝術性地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從事認知活動,幫助他們花最少的時間,“立竿見影”地掌握新學科的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獲得嘗試學習成功的體驗,從而使學生們想學、愛學、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為此,要切實明確教學程序、步驟以及各步驟應有的實效,使得課堂教學層次井然,過渡自如,層層深入,實現有效教學。
1.溫故知新階段。小組搶答競賽或派代表上臺答題,講解掛圖,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效率,體現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2.引入新課階段。拋出“課引子”,轉移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講授新課階段。準確生動地講授,發揮多媒體的生動性,發揮標本、掛圖的作用,做好師生間的互動,引人入勝。便于學生認知,提高能力。
4.及時識記、練習、鞏固階段。學生自習、教師巡堂,學生質疑、教師答疑,學生討論、做課堂練習,保證有效課堂的實現。
5.檢查效果階段。有計劃性、有針對性地個別提問,是教學效果的反饋,使學生獲得嘗試成功的愉悅感。
為了保證課堂的愉快氛圍與良好的效應,必須充分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良師”效應,打造有效課堂
“親其師,信其道”。深得學生信賴、備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他的勞動必定受到學生由衷的尊敬和積極的配合,而教學實效也就有了保證。這種“良師”效應,是由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藝術所形成的。因此,教師要極力塑造良師形象,減少甚至消除勞動的無效成分,這對于時間有限的生物課來說,尤為重要。
“潤物細無聲”,這是教師工作的特點?;〞r間,花精力,以教法、教態以及教學實效來塑造良師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盼上生物課,想學、愛學,為有效課堂營造氛圍。
二、巧妙設計“課引子”
“課引子”功如“藥引子”,巧妙設計“課引子”對生物課堂很有必要。課堂引言是課堂教學中情緒調動、啟發思維的“神鑰”,所謂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課引子”的設計有很多種方法。
一為“謬誤法”。促使學生從反面獲得正確的答案。
二為“間接興趣法”。此法用于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
三為“獵奇法”。此法用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沒有接觸到的知識名詞的教學內容。
四為“直接興趣法”。
五為“比較法”。
六為“比喻法”。
引言的設計多種多樣,一節課的引入或另一個知識點的轉折都可以利用引言的導入,根本的原則就是要抓住學生的心,激發興趣,吸引注意。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闭n引子可以激興趣、引注意、啟思維,花時間設計引言,“磨刀不誤砍柴工?!本牡卦O計每個教學引言,讓“課引子”成為打開有效課堂的“金鑰匙”。
三、延伸課堂范圍,提高學生能力,實現有效教學
生物學知識無處不在。利用這一點,延伸課堂范圍,第一、第二課堂合二為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生動有趣的活動,既提高學科的吸引力,更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教學目的中知識技能的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的“三維”目標。
四、關注“科技新動向”,提高學科影響力
關注報刊、雜志、電影、電視,搜集有關生物方面的科技成果,提高學科的影響力。特別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如“基因組計劃”、轉基因生物及食品、食品安全事件、仿生學應用與軍事航空領域等,適時地在課堂教學中探討,深切感悟和認識到“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如此,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欲望更加強烈,教學的“三維”目標能更快更好地實現,教學的效率更高。
無論從學科特點還是學情特點來看,超越課堂極限,選擇“愉快教學”是必然之勢。只有讓學生保持認知活動中的興奮狀態,才能使他們思維活躍,積極求知,獲得良好的認知效果,才能使四十五分鐘里的每一分鐘的容量與實效都取得“最大值”。
“教者循循善誘,學者津津樂道”,在有效的時間里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使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獲得持續進步和發展。
(責任編輯 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