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材把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如何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的體會是:“少講一點”、“多說一句”和“勤做一些”。“少講一點”,就是教師不要把教科書上的所有內容原原本本地灌輸給學生。“多說一句”,就是教師要善于抓住那些值得發揮的,可以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內容深挖一下。“勤做一些”,就是盡可能地引領學生動手實踐。
一、少講一點
以前我總認為寫在教科書上的內容,必須逐章逐節、逐字逐句地講,像做超聲波檢查似的,生怕哪一點遺漏了。每堂課總是一講到底,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總以為自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學生聽課提不起精神,只是盲目地儲存教師所灌輸的知識。事實證明,學生如此被動地接受、機械記憶,缺乏自身的實踐、思考和感悟,不能記住教師所講的全部知識,更不會靈活運用。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少講一點”,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少講一點,就是教材中學生能看懂的內容要大膽取舍,要舍得放棄。例如,在講授植物的無性生殖時,讓學生去閱讀、自學、討論。如在學習“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時,教師也不必詳述,而是要求學生去閱讀,同時給予必要的方法指導,指導學生列表歸納和比較幾種動物的生殖、發育的特點,力求將前后知識聯系比較,避免孤立記憶。還有“青春期發育”一節,多由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身體變化來交流。這樣,教師減少了枯燥的不必要的說教,學生增加了自主學習的體驗。當然,教師有意識的放棄,是為了讓學生自覺的投入。放棄的內容絕非次要,不能棄之不管,要通過提問、座談等方式予以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二、多說一句
多說一句,即將重點、難點、疑點內容引申說透。同樣,可以變教師的講授為師生的討論,不僅教師說,也鼓勵學生說,鼓勵學生壯大膽子說。說自學體會,說疑難問題,說不同觀點等等。例如,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重點學習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首先,引導學生分析一日三餐中的食物分別屬于植物的哪些具體結構。然后,進行引導,因為種子的結構已經具備了將來發育成幼苗的結構基礎——胚,種子儲存的營養物質又是胚發育成幼苗所必需的,也成為人類的所需。總之,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就不難理解。
多說一句,可以變教師的講解為師生的討論。不僅教師說,也鼓勵學生說,鼓勵學生抬起頭來說話。說自學體會,說疑難問題,說不同觀點。多說一句,對教師來說,要說之有度。不能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泛泛說教,也不能搞專家論壇,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這樣師生說出了活躍的課堂氣氛,說出了融洽的師生感情,說出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勤做一些
陶行知先生說過“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這里所說“做”即親手操作,親身體驗。這就要求教師減少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空洞的說教,引導學生多動手操作。
生物實驗是學生生物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學生對生物實驗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要改變畫實驗、講實驗、背實驗的陋習。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做好實驗;盡可能變演示實驗為學生的分組實驗,變學生的選做實驗為學生必做實驗。同時,挖掘教材中能夠做而未安排的實驗。比如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時,新課十幾天前讓學生從家捎來小麥種子、玉米種子、向日葵種子等,引導學生在礦泉水瓶中培育使其萌芽,先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幾天后觀察不同植物的根系和根尖的結構,可謂一舉多得。
開展生物活動課,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在制作活動課中異想天開,團結協作,生動活潑,倍感快樂,從而體現了走出課本、走進實踐的理念。我班甄海鵬和李洪敏制作的創新標本在學校“科技大賽”中還獲了二等獎,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求真。
幾年來,我邊實踐邊摸索,改變了過去課堂上教師統一天下、一講到底的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逐漸使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的過程,成為師生煥發教改活力的過程,逐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學習品質,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