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業是數學教學的一部分,為了提高批改質量,教師應該從傳統的批改形式中走出來,打破只打對錯,寫個日期的做法,增強教師在批改作業中的人文關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張揚學習個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聊天鼓勵式批改
進入網絡時代,QQ聊天已經成為比較時髦的一種形式,既不需要電話費,又能跟不在身邊的親友說說知心話,有時還能發一些表情圖,增強說話效果.那么,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能否運用這種形式跟學生交流教師批閱作業時的感受,給學生以激勵呢?我覺得是可能的,如果做得好的話,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贊科夫也強調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較大的作用.”聊天鼓勵式批改,不是指在網上跟學生用聊天方式批改,而是在批改作業時用聊天這種看似隨和的方式寫評語,去評價鼓勵學生,讓學生覺得親切溫暖.比如,有一次講完《函數的圖象》后,我布置了三道作業,其中有這樣一道題:
甲車速度為20米/秒,乙車速度為25米/秒,現甲車在乙車前面500米,設x秒后兩車之間的距離為y米,求y隨x(0≤x≤100)變化的函數解析式,并畫出函數圖象.
這道題并不是太難,但對后進生來說,就不太容易了,偏偏就有兩個后進生做對了.我知道,這兩位學生能夠做對實屬不易,作為教師,我不能放過鼓勵他們的好機會.我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分別寫上了這樣的話:“真高興你做對了,看來,勤奮之花已經開放.希望下次也能看到這樣的作業.”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后的一次作業中,有個優等生居然做錯了難度中等的兩道題,這是個性格內向自尊心極強又喜歡哭鼻子的女學生,我這樣寫批語:“失敗是成功之母,兩道錯題不會讓你趴下,你說對嗎?”課堂上我察顏觀色發現,短短的一句話,還真的奏效了.
網上聊天式的評語,應針對不同成績、不同個性的學生有的放矢,使學生拿到批語受到鼓舞,并使這種鼓舞內化為學習的動力,只有這樣,才算達到了目的.
二、討論探究式批改
批改作業,并非是教師的專利,但是,多少年來,關于作業批改,教師總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以至于隨著學生數的增多,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越來越重.其實,作業全部由教師批改,并不見得都是好事.作業批改學生也可以是主體.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后作業都是對當天課堂教學的補充,是一種學習的延伸和深化.如果在批改上,教師也讓學生成為主體,既可以減輕改作業負擔,更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課程實施主要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學”是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我曾經在兩個平行班級嘗試過討論探究式批改,讓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學習完《實數》后,這一章包括平方根、立方根和實數三個知識點,每一節的課后作業,甲班都由教師批改,乙班都由學生討論探究式批改,最后我出了一張綜合練習卷,結果顯示,乙班的成績要遠遠高于甲班.究其原因,乙班學生的學習勁頭被充分激發起來,作業→討論→改錯,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程度,而甲班不少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只是習慣性地看一看,即使錯有的也未必能當堂或當天解決,導致了知識鏈的“短路”.
三、學生講解式批改
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及其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整齊劃一的要求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那么,如何在作業批改中體現差別化的要求,體現對后進生數學學習的關懷呢?我覺得,學生講解式批改是個較好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每次布置作業的同時,由學生自愿結合組成一個三至五人的批改小組,討論當天教師布置的作業,找出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點、解題的方法,弄清解題步驟,再結合全班好中差的學生作業進行表揚,提出建議.我把這種做法戲稱為“團隊講解式批改法”,優點是學生自由組合,關系融洽,講解時有分工有合作.講解中,大力提倡學生質疑,由批改小組作答.學生講,學生聽,氣氛熱烈、活躍.
學生講解式批改中,教師并非無事可做,它需要教師跟學生一起討論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別是后進生組成的團隊,更需要教師的幫扶,要保證后進生的講解成功,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