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最后實施新課程的省份,從新課程的實施以來,高中數學新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變.新教材更加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和應用,使教材具有“親和力”.用“問題與矛盾”來引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以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數學活動,培養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體現“問題性”.本套教材的一個很大特點是隨處可以見到“觀察”、“思考”、“探索”以及用“問號性”圖標呈現的“邊空”等欄目.
使用新教材,我們教師要在上好探究課,值得注意的地方非常多.現結合我們的實踐探索,談談一些體會.
一、 抓教學中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為主線,精心設計各種教案,盡可能多讓學生嘗試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更多的經歷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似真的學習與探索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與興趣,同時,探究性學習無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手段.為了能夠落實好新課標,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落后的教學方法.
1.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歡樂和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為學生營造“樂學、趣學”的思維環境.創設良好的問題環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積極的狀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虛擬實驗室中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讓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使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2.和諧:創設一個平等、自由的思維情景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活躍.大部分學生習慣于在課堂上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所講的東西,成為存儲前人留下的知識的“容器”.教師應該努力從“授業”中解脫出來,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盡量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教育家波利亞說:“教學必須為發展做準備,或至少給一點發明的嘗試,無論如何,教師不能壓制學生中間發明的萌芽.”所以,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要熱情地鼓勵他們,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積極態度.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較差,回答不出問題或擔心自己見解不夠成熟而不敢開口的學生,教師應不斷給予鼓勵.幫助他們克服怕犯錯誤的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3.問題:深化理解,引申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指導學生通過課題質疑法、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方法質疑法、比較質疑法、批判質疑法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要多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問題.要鼓勵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在廣闊的大千世界中學習知識.
4.反思:打破定式
數學并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思想、觀念,它既是反思的材料,又是反思的結果.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組織引導學生“反思小結”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強化探究過程,逐步加深印象,形成習慣,而且能再次體會探究的樂趣,從而增加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我們在課中、課尾引導學生反思、小結,主要是回憶探究中運用的各種方法,取得的各項收獲,逐漸幫助學生積累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的研究作風.通過引導學生,打破定式,尋求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5.主動:讓課堂真正取得實效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使學生充分體驗和感受學習的過程,才能讓課堂充滿生機.
二、把握教學的“度”
作為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以及具體的教學條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可以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當改進,和新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課程教學與生活的聯系”的理念相結合,探究式學習能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科學素養和科學能力的培養伴隨的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沒有一定的知識為基礎,能力與素養的養成只是空談.其次,如果每個概念都從實踐中引入,每個定理都在探索中發現,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此外,過分強調探究與發現,違反人類文化繼承和發展的規律,也給高中數學學習增加更大的壓力.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