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若教者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臨陣不慌,遇亂不驚,就會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意外情況的處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能體現教師心理素質和教學基本功.數學課堂教學藝術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筆者結合實踐,談一些粗淺認識和做法.
一、用疑激疑,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設疑、解疑是學生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中,學生常會提出一些疑難問題,有些與教學有關,有些則似與教學內容無關,若教師采取回避策略,勢必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若有問必答,便容易失控,影響教學計劃.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隨機應變,靈活處理,個別性問題在鼓勵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課后處理;典型性、普遍性問題應抓住疑點,用疑激疑,在與學生共同釋疑中,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獨立解疑的能力.
例如,在講完用“公式法”因式分解之后,對課堂練習“因式分解x6-1”,教師可有意讓兩名解答不一樣的同學上臺解答:
第一種:x6-1=(x2)3-1=(x2-1)(x4+x2+1)=(x+1)(x-1)(x4+x2+1).
第二種:x6-1=(x3)2-1=(x3+1)(x3-1)=(x+1)(x-1)(x2+x+1)(x2-x+1).
誰是誰非,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對此疑點,可作如下處理:在肯定第二種分解正確的基礎上,指出第一種分解過程也是正確的,問題在于:x4+x2+1能否再分解因式?為此,稍加點撥:因為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是互逆的過程,由(x2+x+1)(x2-x+1)=x4+x+1已經可以看出x4+x+1還可以再分解因式,并借機向學生提出:“以上實際已得出一種新的分解方法.這是什么樣的分解方法?請同學們課后探討研究.”課后不少同學都能說出是裂項法或拆項法.
通過以上用疑激疑,不僅順利完成了本節內容的教學,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享受了成功的樂趣.
二、將錯就錯,借題發揮,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由于教師的疏忽大意,偶然講錯了某個概念或抄錯了某個例題的關鍵字詞、某個習題的答案,對此切不可驚慌失措,應借錯糾錯,屬概念性問題,則應抓住差錯,進一步反問學生:教師的敘述正確與否?有無問題?通過錯誤分析,讓學生在對比中真正掌握概念,提高思維的全面性與準確性.對某些偶然差錯,也可將錯就錯,借題發揮,如在一次習題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
相交兩直線是軸對稱圖形,其對稱軸有幾條( ).
A.1條 B.2條 C.4條 D.無數條
教師無意中把答案說成是選項C,話一出,便知錯了,想不到,下面不少學生贊同此答案.此時,教者反問學生:“是這個答案嗎?”很多學生在下面嘀咕:沒有錯啊,兩條直線所夾的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有兩條,兩條直線加各自本身一條,共4條.這時,又有一個同學大聲答:“錯,應選B,若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則有4條.”哦,原來選對的同學的分析也錯了.教師趁機一箭雙雕,不但復習鞏固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爭議中加深印象.
三、重而不復,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課堂信息及時反饋與妥善控制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中,通過信息反饋,常會發現教后仍有一些同學,因某個重點(難點)內容沒掌握好,而沒有達標.
對此,教師切忌,不加理會,聽之任之,也不應當簡單地把內容重復一遍了事.而應推測癥結所在,應該變換角度再作x2=
-x(x<0)x(x≥0)闡述,也可以借題發揮,設置新“情景”,達到釋疑解疑,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教學目的.例如,學完二次根式化簡后,通過檢測反饋發現一部分同學,總是在化簡時出錯.對此,教師若反復重復書上的結論,收效甚微.不妨就此構建一個新“情景”,從反面來突破.
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會診以下偽證錯誤所在.證明:“2=1”,以下證明錯誤在哪里?
證明:∵(2-1)2=(1-2)2
∴(2-1)2=(1-2)2
∴2-1=1-2.
即4=2,∴2=1.
以上分析可有效強化學生對公式x2=
-x(x<0)x(x≥0)的認識理解,結果將更好.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