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的蹤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也應該多多引入生活元素.這樣將生活和數學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根據自己本身所掌握的知識去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導入可以為其提供很多資源,有利于開拓學生的眼界,擴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
一、在生活背景中,講授數學知識,讓知識親近學生
學生對生活中的事情都很感興趣,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將日常生活中觀察積累下來的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事件導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下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比例和比例線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進行知識導入,“同學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的關于比例的應用有很多,那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人體構造有哪些有趣的比例呢?”.又例如,在“坐標”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買票時,票上所對應的座位號都是單一的一個數字,我們都可以很輕松地找到對應的座位.而相比電影院的座位很多,當我們去看電影的時候,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對應的位置.這是因為,電影院的座位編了號,運用了數學中的坐標知識.聽了生活中的有關實例,學生就會對教師接下來所要講授的知識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議論也會此起彼伏,這樣的教學就可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探究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
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現象”,運用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授“等腰三角形”時,可以先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呈現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三角形形狀,讓他們以這些實物圖片為基礎,從實物中抽象出平面圖形,探究它們的特征和共同點,在此基礎上導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特征.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也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活動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應該創設一些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材料,以有趣、多樣的形式呈現給大家,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授“尺規作圖”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在草原上,一名騎士要從A地騎馬到B地,途中他必須讓馬在河邊飲水一次,而AB兩地在河的同側,問他選擇哪個飲水點才能讓他的騎程最短.這個情境的設計,讓“尺規作圖”有了生活的趣味,與生活實例有機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熱情.
四、 立足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樂學
將數學知識最終運用到生活中,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將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初步知識”時,引言中提到“在鐵塔、房頂結構、橋梁、吊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三角形,你知道其中的緣由么?”.又比如,在講授“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時,我們可以先引用現實中的一些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斜拉橋的設計中,拉桿都是彼此平行的,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檢驗他們是平行的呢?”,又比如“在臺球比賽中,當球P撞擊到桌邊A點后反彈擊中鄰邊,再次反彈,那么球P再次經過的路線與前面的PA是否平行?理由又是什么?”這些現實中的問題都可用數學知識解答,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將現實生活和數學教學密切的聯系在一起,并貫穿于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在課堂上,塑造這種從生活走入數學、以數學影響生活的思想,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真正使學生會學知識,會用知識.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