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教學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文化素質、社會素質等方面得到發展.農村中學生,有的基礎差、知識面窄、反應能力較低,導致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針對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學中曾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作了如下探討與嘗試.
一、轉變學習觀念
生活在偏遠山區的農村中學生,見識少,所學知識大部分源于書本內容,對于課本中的數學知識難以接受和不易理解,大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對他們進行前途與理想、現實生活與生存的實際需要等教育,并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知道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并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求知欲,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強烈的求知欲可以產生持久的學習動機.中學數學是較為枯燥的,多數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數學難學.對于這一情況,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關愛學生,增進師生情感.中學生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很容易受到感染,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自己的愛心、微笑和激勵溶入課堂,把信任和尊重給予每一個學生,理解和寬容每一個學生.對學生不僅有知識技能方面的交流,還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消除學生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敢想、敢說,不向困難低頭,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快樂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樂學善思的情趣.數學相對抽象、枯燥.在教學中,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克服學生消極、自卑、懶惰及依賴的心理,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入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重組教材內容,使之溶入生動、有趣的現實生活問題.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理解和消化.
3.利用 “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根據這一心理特征,應創設能讓他們產生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探討“一張報紙,反復對折若干次后有多高?”將學生置于富有挑戰性的、有趣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心理需求,自發產生一種主動探究的心向.這樣學生會對乘方產生一定的興趣.
三、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預習是學好數學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多數農村中學生不重視預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對于陌生的新知識,就應多看,反復研讀,并在重點、難點處“做記號”,以便引起自己足夠的重視,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時,再認真聽教師講解,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
四、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活動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難以發展.在教學數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直接體驗,讓他們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1.分析與綜合.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或現象,將其性質進一步分解為各種因素,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然后通過轉化和創造性的組合,以形成新的因素或新的知識,更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
2.對比與猜想.這是數學中極為重要的思維方法,對比,即將多個有關聯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其中有異同的思維方法.如通過平行線的判定定理與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對比,可增強學生對這兩個定理的理解,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猜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時,聯想到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
五、了解學生實際,創設適合他們的實際平臺
或許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有些問題,學生不易于理解和掌握,這有可能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所創設的背景不切合學生實際;也可能是農村學生視野不夠寬,知識較窄.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其背景不要應簡單套用課本,應在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利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使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