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堅持適度原則
唯物辯證法量變質變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注意分寸和火候。初中物理教學中,鑒于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一些概念、規律、公式、原理、實驗等不能講得過深,要恰到好處。以概念教學為例,質量與物體慣性大小有關,與運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按說從這些關系中分析更能透徹地理解它,但由于學生已有知識的局限,這里只能依據教材去理解,只能將質量理解為“物質的量的量度”,因為課本對質量的定義是“物體里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再如電壓,從本質上講屬于“功”和“能”的范疇,定義電壓,不能用電勢差等超出學生認識范圍的知識去說明,也不能引入電做功等學生陌生的知識。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分散講解,類比分析,注重分寸,循序掌握。首先,突出電壓特征,說明電壓是迫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其次,從功和能的角度闡述電壓實質,指出電流做功和水流相似,電壓越大,在相同的時間內,電流越大做功越多。這既揭示了電壓的本質含義,又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了該概念,為學好電學打好基礎。
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有特殊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要注意區分同一物理現象在不同條件下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條件下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壓強”時,就有必要把液體的壓強同氣體、固體的壓強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掌握靜止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液體內部各方向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各方向壓強相等;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再如,功的原理:人們使用任何機械所做的功都等于不使用機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使用任何機械時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一定等于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教學中對此要做具體分析:第一種表述適用于不計摩擦和機械本身重力的理想情況;第二種表述適用于一般情況;第三種表述是第二種表述的另一種方式,但略有不同,更能反映“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道理。在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不同情況宜用不同方法,對上述理想情況,直接用功的原理解決;對非理想情況可借助機械效率求解。
三、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
規律具有客觀性,所以我們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例如,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作風。實驗是人為的,既是客觀存在,又具近似性,會產生誤差。實驗者應承認客觀事實,不允許拼湊數據,制造假象,應認真分析誤差,重做實驗,使結果更準確。再如物理規律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溫故知新中尋求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掌握物理規律的探究方法;讓學生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引導學生研究規律與相關知識的關系,用所學規律解釋物理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電壓、電阻的基礎上引出歐姆定律:I=U/R,其物理意義是:電流的強弱取決于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大小和導體本身的電阻大小,即某段電路中的電流大小,與其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其適用范圍和條件是:適用于金屬導體,不適用于氣體導體和高電壓的液體導體,也不適用于含源電路或含有非線性元件的電路,I、U、R必須是同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
四、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一個重要原則。物理學是一門與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初中物理教學中經常貫徹此原則,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現教學目標。如某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老虎鉗的結構并用所學物理知識分析其構造特征與作用原理。學生通過觀察,明確了“老虎鉗”的構造:兩個手柄,有塑料外殼;鉗口有凹槽花紋,且接觸面小。通過思考明白了道理:老虎鉗手柄長,省力,體現了杠桿原理;手柄上的塑料是絕緣體,可帶電作業;鉗口接觸面小,使用時力的作用效果顯著,壓強大;鉗口花紋可增大摩擦。其實,教學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在講聲音的共鳴現象時,教師常引用唐代故事:洛陽和尚房內掛著的磬,常常自鳴作響,和尚因驚嚇成疾,一位朋友知此消息后去探望,恰逢寺院敲鐘,磬也響了起來。第二天,朋友用鋼銼把磬銼了幾處,從此磬就不再自鳴作響了。這是結合歷史實際解決物理問題的典例,很好地貫徹了上述原則。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