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實踐創造性教育,注重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物理實驗順應新理念更是迫在眉睫。筆者認為,生動活潑并且富于實踐探究的實驗教學模式將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下面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談談新課改中物理實驗教學如何改進的一些看法。
一、積極創設實驗情境,讓演示實驗趣味化、生活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這意味著實驗要直接面向社會,與生活融為一體,并將物理實驗規律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各種物理實驗和探究活動,這樣可以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牛頓第三定律》這一節,授課時可以借助玩具直升機引入,當玩具直升機騰空飛起時全班同學異常興奮,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這時可趁機設問:為什么直升機能騰空飛起?接著可以很幽默地將直升機舉過頭頂讓其風扇作吹頭發的動作,學生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風扇在起作用,進而分析風扇在轉動過程中給空氣向下的推力,同時空氣給風扇向上的推力,這兩個力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這種貼近生活實際的實驗,趣味性強,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加大實驗器材投入,改演示實驗為師生共同完成的實驗或分組實驗
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演示實驗,有些教師只是簡單講解和演示,甚至干脆以書面訓練代替學生分組實驗,這導致學生在動手能力方面明顯不足。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師生共同完成的實驗或學生分組實驗。如探究磁鐵磁場方向、研究電磁感應現象、光的色散等實驗,如果采用分組實驗既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我平時比較注意這方面的改進,學生的反響不錯,效果很好。
三、積極設計并結合演示實驗進行探究教學
在平時教學中我比較注重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自由落體》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做“探究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要引導學生猜測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形狀、體積、質量等因素有關,并設計選用相關簡單易懂的實驗進行探究,如比較同樣的一張白紙將其揉成團和完全攤開兩種形式的下落情況,可以讓全班學生參與,這樣做對幫助學生理解自由落體運動很有幫助。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演示實驗效果
多媒體課件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集于一身,生動形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識,對課堂教學很有幫助,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功能進行演示實驗,增強實驗效果。比如在教學“波的形成和傳播”時,有些教師為了方便教學用掛圖展示波的形成過程,這樣呈現不出波形成時介質的動態運動情況,學生只能“死記”。如果利用Flash動畫的慢放、暫停功能可以清晰地演示波形成和傳播過程中介質的動態運動情況,形象逼真,這樣波的傳播和介質的運動規律自然就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五、在教室里完成學生實驗課,邊學邊實驗
邊學邊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相比,其特點是能更好地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既能較快地掌握物理知識,同時又能及時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一舉兩得。例如,電路的連接和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我把這樣的實驗課安排在教室里隨堂進行,在學生學習電路的同時讓他們利用手中的器材連接實際電路,在學習電流表,電壓表的同時讓他們在具體的電路中使用電流表、電壓表進行測量,每個桌上子都有一套儀器,及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們邊看、邊學、邊實驗、邊思考、邊討論,手腦并用,效果很好。
六、注意實驗在生活中的擴展和延伸
物理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我們要注重教學內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鼓勵引導學生“實驗室外做實驗,生活中學物理”,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得到很好的激發。例如,①引導學生進行物理小制作:利用我們使用過的手電筒,隨身聽等廢舊物品,進行再制作,再利用。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和節約意識,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②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開展實地測量、電路安裝等社會實踐活動。③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撰寫物理小論文等。
總之,物理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對實驗教學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獲取實驗教學的最佳效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也將加強探索和研究,為完成新課改實驗任務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