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進行設疑,促使學生思考從而獲得知識的一門學問。提問可以誘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
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本人認真探索提問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并就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1.提問可以激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 。課堂上學生精力集中,學習效果才會好。如果在課堂上只靠教師滿堂灌,很難保證學生長時間注意力的集中。我們應該用提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提問可以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有了問題,學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就像一級級的階梯,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
3.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回答問題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組織好語言,并表達出來,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4.提問可以及時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通過提問而收到的信息反饋更具即時性,它可以使教師即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從而可以及時地調整教學程序,修正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此外,提問還可以表達教師的關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二、提問中經常出現的一些誤區及其對策
有些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提問方面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
1.“滿堂問”,什么內容都提問,重點不突出。
2.問題與主題無關,與教學的重點、難點相距較遠。
3.只提問好學生,不提問差學生。這樣會使差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
4. 所提問題難度大,學生無法回答。
5.對學生的回答和反應,沒有“乘勝追問”,擴大戰果。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課堂提問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備好課,提什么問題,要在課前設計好。
2.提問要有創造性。不能只提問“對不對” 或“是什么”這樣沒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會讓學生感到單調乏味。
3.提問對象分配要適當,要面向大多數學生,應在各個層次的學生中找一些代表來提問。
4. 提問難度要適當。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
5.提問的數量要適當。課堂提問在于善問、巧問,不在于多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會應接不暇;提問過少,課堂氣氛不活躍,難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三、課堂提問常見的幾種類型
1.回憶提問。回憶提問分為兩類:一種是要求學生對提問迅速作出反應,并作出判斷。另一種是要求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概念、原理等,所回答的內容要求與教材上的表達一字不差的。
2.理解提問。
(1)一般理解: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對化學用語、化學現象進行描述或解釋,了解學生是否抓住了問題的本質。
(2)對比理解:讓學生對概念、事件進行對比,區別其本質的不同,達到更深入的理解。
(3)深刻理解:多用于對新學知識與技能的檢查,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教學內容。學生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對已學過的知識要有深刻的理解。
3.運用提問。運用提問建立在一個簡單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運用新獲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提問,不僅要求學生對已知的信息進行分類,還要進行加工整理,綜合分析。學生在回答這一類問題時,教師要給予提示和引導。
4.分析提問。分析提問要求學生識別事件發生的條件與原因,找出它們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通常分為三類:要素分析,要求學生能闡述變化現象中所包含的各要素;關系分析,要求學生能確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要素與總體之間的關系;組織原理分析,要求學生能分析各種變化現象、實驗事實的成因、原理。例如:在學習了質量守恒定律之后,可以這樣進行提問:為什么Na2CO3與HCl反應后質量會減少呢?質量守恒定律難道不是普遍規律?
5.評價提問。評價提問是需要運用智力技能和認知策略才能回答的問題類型。其評價的內容主要是評價他人的觀點、判斷方法的優劣等。例如: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混合,出現渾濁,充分反應后,過濾,甲、乙、丙三個同學對所得濾液溶質的成分有不同的猜測:甲認為是氫氧化鈉;乙認為是氫氧化鈉和碳酸鈉;丙同學認為是氫氧化鈉、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哪一位同學的猜測是錯誤的?試說明理由。
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切忌僵化地采用一個固定的模式,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
四、課堂提問的過程和技巧
課堂提問的一般過程如下:
擬題——引入——陳述——選擇對象—— 聽答——評價。
1.擬題。教師在此階段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精心設計問題。
2.引入階段。教師通過語言和動作表情來表示即將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有心理準備,如:“同學們,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3.陳述階段。陳述問題并作好說明。表述問題應做到清晰準確,以便于學生理解問題。稍難的問題應給予提示。
4.期待階段。教師陳述完問題后,要有停頓,讓學生思考,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回答的目的。
5.對象的選擇階段。選擇提問的對象是很關鍵的。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現象表明有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意向。如舉手,或嘴微張,或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一些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目光的同學,則可能意味著他對這一問題不能解答。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
6.聽答階段。教師要傾聽學生回答問題,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困難時,提示與引導是必要的。
7.評價階段。教師可以對學生回答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追問,或者讓其他同學予以補充,必要時可作適當的延伸,通過舉一反三來檢查學生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在提問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各種回答要善于“應變”和“指導”。學生答錯是在所難免的,我們要找出錯的原因,進一步引導,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對回答中的正確部分,加以肯定,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綜上所述,我們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要精心設計問題,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創設利于課堂提問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氣氛充分活躍起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才會不斷得到提高,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就會掌握提問這一門教學藝術,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