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初中化學學科學業考試的考查內容包括“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和“化學與社會發展”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可以通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融合的形式進行考查,并將“科學探究”融入其中。在試卷結構中科學探究約占25%左右。由此可見,科學探究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學案例】
在教學《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時,筆者先帶領學生復習了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接著引入課題,酸和堿之間能否發生化學反應呢?如發生反應,它們之間發生什么樣的反應?然后用一支試管倒入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再滴入稀鹽酸,問同學們有沒有看到現象,同學們都說沒有。“它們之間有沒有反應呢?”有的同學說不反應,有的說反應。然后請同學們看書并討論,通過討論后得到一致的結論,要證明它們之間反應與否要加入酸堿指示劑——酚酞。過程是先取少量氫氧化鈉溶液于燒杯中,然后向其中滴入幾滴酚酞變紅,再用滴管緩慢地滴入稀鹽酸,并不斷地攪拌,直到溶液顏色恰好變成無色為止。方案確定好了以后,請同學上講臺來完成這個實驗。一位同學將酚酞滴入氫氧化鈉溶液時,溶液變紅,但當他把該溶液振蕩兩下后,紅色卻慢慢消失了。筆者站在旁邊,暗自思考實驗的準備過程,突然想起氫氧化鈉的濃度配得太高,用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時筆者靈機一動,決定讓學生進一步探究其中原因。甲同學認為可能是個偶然現象,于是再做一遍,結果還是出現相同的現象,否定了這個猜想。乙同學認為可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當他把酚酞滴入碳酸鈉溶液中溶液也變紅,否定了乙的猜想。丙同學認為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而變質引起褪色,但通過討論也立刻否定了該猜想。丁同學認為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過濃所致。然后請兩位同學取兩支相同的試管,加入了相同的氫氧化鈉溶液,然后一支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釋,一支不加水,再加入相同滴數的酚酞,結果加水的試管紅色不褪,沒加水的試管紅色慢慢褪去。找到了原因后,又請了兩位同學用稀釋過的氫氧化鈉溶液再重做該中和實驗,結果取得了成功。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這節課應該是比較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沒有能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但能根據教學實際及時調整教學目標,顯示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第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第三,教學過程中,教師能使用一些教學技巧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互動較多,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如,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思考不夠,在探究過程中,由于儀器的量不夠,所以能親自動手實驗的學生比較少,多數學生是在觀看。
課堂需要成功,但也要正確面對課堂中的意外。當教學過程中出現意外時,教師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教師要善于利用有價值的意外事件。課堂教學千變萬化,隨時可能出現一些意外情況,教師要善于分析、選擇、利用對于課堂教學有價值的“意外”,對于那些對課堂教學沒有價值的可不去理會,如果是對培養學生有特定價值的“意外”,教師則要善于利用,讓“意外”成為師生的“營養”。
(二)教師要利用課堂突發的意外事件,引導學生思考。當課堂教學出現了對教學有用的意外事件時,教師要能把突發事件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利用這種意外事件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知識。
(三)教師要利用課堂意外事件提升課堂活力。當課堂教學出現意外事件時,教師要能靈活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讓學生能圍繞新的話題展開思考,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活力四射。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對待它,往往就能從中獲益。通過對課堂意外事件的正確處理,教師能讓學生有所收獲,必要時甚至可以精心設計出“意外事件”,如實驗探究型、一題多解型、思考討論型等,通過“意外事件”,促使學生產生質疑進而主動去探究其中的奧秘,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可當堂表揚任務完成出色的同學,對少數表現不是太好的學生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讓所有學生都有能學好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