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能力是化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要培養學生具備的能力之一,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既是結合化學學科的教學特點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而有效的途徑,又是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和進行化學學習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只有觀察到的實驗全面準確,才能使現象分析有根據,結論正確,真正達到實驗教學目的。
一、培養學生在實驗觀察時做到有計劃、有目的
實驗觀察首先是一種有計劃的觀察活動,觀察目的明確并突出重點和中心。實驗前,讓學生通過預習明確實驗目的,注意收集化學反應的本質特點和相關信息,分清觀察內容的主次關系,要對觀察到的現象或結果做到心中有數,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即對要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盡量心中有數。化學實驗觀察的步驟一般為:觀察實驗裝置圖(或流程圖)—觀察反應前體系各相關物資色、味、態等—觀察反應過程中的現象及變化—觀察反應后體系及相關物質的色、味、態等。要做好以上步驟,就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觀察到實驗現象,而不會有遺漏。例如,在做鎂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學生往往只注意到鎂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而忽略了對生成的新物質顏色、狀態的觀察等。
二、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和敏銳性
觀察是通過感官對外界現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動,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有序地進行觀察,才能很好地獲得有用的信息?;瘜W反應一般進行得比較快,要注意指導學生對連續變化的現象持續觀察,做到全面、細致、敏銳、準確的觀察,學生才能對整個實驗裝置、操作過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對化學物質、化學理論、化學概念、化學反應有全面的認識,從而有利于學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更好地掌握實驗技能和學科知識。例如:鈉與水的性質實驗,要觀察到“融、浮、游、響、紅”等現象;硫酸亞鐵與氫氧化鈉反應制取氫氧化亞鐵的實驗,要注意生成物顏色及氧化為Fe(OH)3的顏色變化過程等。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學生的觀察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三、培養學生學會對復雜實驗現象的重點觀察
化學反應比較復雜,學生在觀察實驗時,總是以局部代替整體,分不清主次關系,往往觀察到明顯的現象而忽視較為隱蔽的本質特征。例如,H2和Cl2見光爆炸的實驗,學生只是注意到爆炸時產生的響聲而忽視產生的白霧現象。又如在進行同周期性質遞變實驗時,應重點觀察Na、Mg、Al分別與水反應進行的劇烈程度、難易程度及反應過程中溶液變色的快慢、深淺程度等。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時學會突出重點和中心,這樣觀察才能有的放矢,得出的結論才能準確可靠,更容易達到實驗的目的,學生也才能逐步學會對復雜實驗的觀察,從而提高實驗能力。此外,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時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也會對觀察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復雜的實驗,因此老師要注意并做好引導工作。
四、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相結合的能力
觀察是通過感官對外界現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動,它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感知總是和思維密切聯系的。因此,整個觀察活動都應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瘜W變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這就要求學生在觀察實驗時,要一邊觀察一邊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判斷反應是否進行及進行的程度,并對物質及變化的現象進行分析比較,區分其屬性特點及異同,以形成清晰的感知,獲得正確而全面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透過現象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規律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如前面提到的進行鈉的性質實驗,通過觀察得到現象,經過思考、分析、綜合和推斷,可得到對鈉的感性認識:鈉是一種銀白色、質軟(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鈉可浮在水面上),熔點低(反應過程中鈉熔成一個小球)的金屬,鈉與水劇烈反應,產生可燃性氣體(可能是氫氣),生成一種堿(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所以,只有觀察與思維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實驗觀察的目的,真正地提高實驗觀察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外,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瘜W實驗具有生動、直觀、鮮明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途徑,作為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采取各種方法在實驗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如變演示實驗為探索性實驗,采用多種實驗方法活躍學生思維等,把學生逐步引導到規范操作和重點觀察的目標上。同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使觀察更加深刻、全面,不斷提高觀察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能力。
觀察能力只能通過觀察活動培養,增大觀察活動的量,提高觀察活動的質,是提高觀察能力的根本途徑。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和自學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