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設計好高一生物的“起始課”,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初高中生物學習的銜接,更快適應高中生物的教學,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經過多次嘗試,并積累科組教師的智慧與經驗,我設計了一堂高一生物“起始課”。
一、“起始課”的目的和意義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對于“起始課”的重要意義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作為某學科某一學段的第一課,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本學段準備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但作為高一生物“起始課”,除了具備一般“起始課”的特點和意義外,還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即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初高中生物知識特點、課程目標以及學習方法指導的重任,以便學生用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方法快速適應高中的生物教學,達到高效學習之目的。
二、“起始課”的內容設置
(一)初中、高中生物課程的不同
1.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及教學內容的不同。
初高中生物盡管在課程理念上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都遵從了“提高生物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等理念,但在此基礎上高中又增加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以體現高中生物課程的特點和更高要求,且在內容和目標上也呈現出了一定的遞進關系。初中側重于對生命現象的了解和認識,而高中則上升到了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的層面,更側重于對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的理解與應用,注重對學生探究、綜合和分析應用能力的提高。比如“細胞”這一主題,初中側重于細胞的結構;高中側重于細胞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講“活”細胞,加強了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內容。另外,由于生命科學是發展中的科學,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生物學原理和結論的闡述上也發生了變化,使其趨于更全面、更科學、更嚴謹。如酶在初中表述為“生物體細胞制造的一種蛋白質,它能使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變成可吸收的物質”,而高中卻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這就將酶的范圍擴大了,說明酶的化學成分除了有些是蛋白質外,還有一些是其他的有機物,如RNA。在高中,學生需要了解這些知識上的變化,從而有意識地關注這些變化,以準確記憶和應用。
2.初中、高中學習方法的不同。
高中生物的學習既要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又要注重對基本生物學原理、生物學結論等知識的記憶,這樣才能用規范、科學的生物學原理或術語分析、解決一些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簡單記憶上。為了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學習,我們從課堂聽講、做筆記的方法以及課外學習時間安排等方面給予了學生一定的指導。
(1)聽講、做筆記要兼顧。
首先,提醒學生避免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上課不動筆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上課聽懂只是學習的最低層次;若上課聽不懂,說明基礎比較弱,就要花大氣力去預習;但是聽懂了還必須做適當的記錄,畢竟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記憶和遺忘都是有規律的,必須遵循規律加強記憶,避免遺忘。另一個是上課只顧做筆記,一節課的筆記非常整潔、完整。這類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做筆記,根本不知道教師講授的內容。
其次,介紹正確的聽課方法。提前預習所學內容,在教師講解過程中,涉及教材上沒有且有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的拓展與補充內容要做筆記;教師對教材中定義、原理或結論的解釋中,遇到自己沒想到或理解偏差的地方要做筆記。課堂筆記應該是比較簡潔明了的,往往只有自己能很好領會,其他人看不太明白。為了讓知識更系統、更完整,方便自己以后復習,還要利用課外時間對課堂筆記再做適當的整理和修繕。
(2)學會放棄是一種學習策略。
研究表明,一個學生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會或稍微努力一下就會的知識上將得到最大收益。上課聽講也是如此,在課堂上若遇到聽不懂或不太明白的問題,要大膽暫時放棄。放棄不是丟棄不管,而是迅速把問題記下來后接著聽教師后面的講解,記下的問題利用課外時間找同學或老師幫忙解決。切忌上課遇到問題就反復糾結,有的甚至找同學詢問,這樣不僅影響自己聽課,使自己漏聽更多的重要考點,而且還可能干擾其他同學聽課。所以,適當放棄實際是為了得到更多。
(3)不需要每天都安排很長的學習時間,但要每天都堅持學習。
由于生物課時少,每周授課內容有限,加上生物知識比較零散,知識間的邏輯聯系不是很強,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不加強記憶就很容易遺忘。同時,生物學科的答題規范性要求很高,必須用規范的術語(即教材中的生物學原理和結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及時鞏固復習、反復記憶是學好生物的前提。為此,我們給學生提出了每天堅持用10分鐘時間學習生物的要求。學習內容可以是復習,也可以是預習,但一定要堅持。
(二)高中生物課程設置及教學目標
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特質,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化成長,我校特意為學生開設了一系列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和發展。
1.國家級課程。
國家級課程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的精神與要求設計的,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每部分包括三個模塊,每個模塊36學時,2個學分。主要介紹模塊間的關系和文理科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及必修一的知識框架。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最優化發展而設置的一系列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我們生物學科開設了三類課程:拓展課程(競賽班和培優班)、主題課程(由校內外專家定期對某一主題開設講座)、提升類課程(通常說的“輔差”)。同時,介紹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時間安排等。
(三)高中生物課的評價體系
為了尊重學生的特長和創造力,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和優勢,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自主性、獨立性、堅持性等良好個性品質,發展其良好的自我意識,我們根據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結合學科特點,兼顧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采用多元方法擬訂了評價體系,其中包括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加分三個部分。
1.過程性評價(50%)。
(1)平時表現(30%):主要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后復習和反思提問等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一般分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等四個等級。具體評價目標如下:①提出問題(5%),②隨堂檢測(5%),③作業(10%),④實驗(10%)。
(2)單元測驗(10%):每個單元學習結束后進行25分鐘的限時檢測。
(3)期中考試(20%):學校組織的學期中段考試。
2.終結性評價(40%):期末考試(模塊考試)。
3.加分(10%)。
生物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發展性的前沿學科。為了激勵學生關注生活、生產實際與生物間的聯系,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生物學科的學習,我們開展制作模型、制作生物專題手抄報、撰寫生物科普小論文等一系列的競賽加分活動。同時,對于積極地為老師提供輔助教學素材的也視情況給予一定的加分。
三、教學反思
設計該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明確要求和方法,實現高效學習。從實施效果來看,第二個目標完成較好,學生與教師的配合度較高,教學過程推進順暢,但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待加強與提高。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