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失原因分析
學生就讀中職學校,不但可以學到許多實用技術還可享受許多政策優厚,但學生流失現象依然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1.學生自身因素,是生源流失的首要原因
(1)學生學習基礎差,厭學心理強烈。
(2)學生進取精神不足,人生態度不正,學習目標不明。
(3)受從眾心理的影響,看到班級里其他學生輟學去打工,也隨大流去打工了。
2.家庭因素是學生流失的次要原因
(1)中職生父母素質普遍不高。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是粗暴橫蠻就是溺愛過度,或者不聞不問。這些家庭出生的學生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2)對職教認識不深。有些家長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家長基本不管孩子的學習,學生原有的學習、生活習慣很難改變,往往很快成為流失對象。
(3)家庭經濟困難。
3.學校因素是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1)教學理念落后。當前,農村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仍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專業設置盲目。有的專業導向模糊,有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沒有學到東西,從而放棄學業。
(3)辦學條件較差。一是師資力量缺乏,教學方法傳統。二是教學設備簡陋,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
(4)業余生活單一。現在大部分農村職業學校還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早讀、晚自習、一天七節課,實訓課少,文化活動少。
4.社會因素的是學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1)就業準入制度不健全。由于社會未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上不上職高同樣可以就業,而且工資待遇方面無太大差別。
(2)政府對職校投入太低。農村職業學校因生源較少,收費低,政府投入少,學校很少有錢投入到硬件建設上,致使職校的辦學條件差,不能吸引學生。
(3)社會對中職學生較輕視。社會對職校生認可度低,學生在失落感和自卑感的重壓下,很容易產生輟學心理。
三、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原因,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及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以及職業教育法的要求,提出如下對策。
(1)改進教育方法,培養健康人格。職業學校教師在批評學生或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2)認識職教規律,消除心理落差。新生入校的第一個月就要明確告訴學生職業教育與初中學段的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職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規律和教學計劃。要讓學生心中接受職業教育。
(3)拓寬資助渠道,解決后顧之憂。國家出臺的一些針對貧困中職生的扶貧救助政策,這給了貧困、特困中職生以完成學業的信心和希望。但就農村中職學校而言,扶貧救助的力度還須進一步加大。中職學校也通過實施學費減免、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多渠道解決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
(4)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學校要在校園環境的美化、教學設施的添置、實習基地的建設、服務設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同時要加強學校管理,嚴防打架斗毆、搶劫勒索事件在校園內發生。對不服管教、累教不改、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典型學生給予嚴肅處理,以凈化校園環境,確保校園安全。
(5)更新教學方法,加大實踐力度。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娛樂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分析學生,揣摩學生心理,最大限度地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6)開展娛樂活動,豐富學生生活。中職生在學習上沒有升學的壓力,身心便輕松了許多,對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會有更多的渴望和追求。學校要多組織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如演講比賽、報告會、書畫展覽、歌詠比賽、體育競賽賽、技能大賽等。這樣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才干,還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7)做好就業安置,增強學習動力。中職生的就業出路問題是學生本人、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也關系著學校自身發展的大局。學生只有有了可靠的就業保障,才能安心學習,學習才會有動力。學校還要做好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工作,注意收集就業學生的典型事跡材料,在學生中廣為宣傳。
總之,中職學校的流失生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僅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中職學校的高度重視,而且應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因為,這些流失群體如不及時疏理和清除,必將影響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而且為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因此,解決中職學校流失生的問題任重而道遠,家庭、學校、社會、政府都有一份責任。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