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市教育局強力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三案”指教案、學案、鞏固案,“六環節”主要指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和遷移應用等六個環節。實施“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要經過按步實施、完善鞏固和創新升華三個階段,涉及備課、上課、課外輔導等方面。我有幸參加幾節針對“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的生物研討課,感覺在尊重人本、崇尚個性的今天,我們有相同的教學內容卻不一樣的課堂。“三案六環節”的教學模式,其實是讓我們教師領悟其中的精華,在課堂教學中創新地發揮教師的個性特長,把機械的模式化教學融合到自己的個性化教學中,如此才能真正發揮該模式教學的精髓。
例如,教學“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一課,教師首先展示了“蜜蜂跳舞”的圖片,然后設疑:“蜜蜂之間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傳遞食物源信息的?”如此,教師能很好地把握學生求知欲望的心理,通過自然界有趣的現象,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不難想象,在教師的啟發調動下,通過小組的熱烈討論,這個問題輕而易舉地被學生解決了。同一天,也聽了另外一位教師同課題的授課,該教師一進課堂,全然不顧教室中擠得滿滿一堂的學生和來自全市的教師,拿著手機撥通了一位朋友的電話,東拉西扯地討論著一些與教學不相關的內容。這種局面,估計是所有教師授課生涯中沒有遇見過的,當時教師一片嘩然。接著,該教師一邊打著電話,一邊打開多媒體投影,在異常的氣氛中鎮定從容地出示了本課的教學課題——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然后設疑:“剛才老師打電話的過程,是不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師生恍然大悟,暗嘆開題之巧妙,別具匠心。毫無疑問,這節課的效果和剛才那位教師相比應該是不相上下的了。
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厭倦,最終失去聽眾。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該學會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有些內容我們可以在教室上,也可以到野外上。如一位教師教學“人與生物圈”一課時,他首先巧妙地利用了地球的立體圖像,展示宏觀的地球,給學生們一個宏觀的感性認識。然后,他展示一些景色秀麗的圖片,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再展示一些認為破壞下被污染的生態系統,提出相應的問題“該生態系統的破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教學把“三案六環節”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整個過程,教師只是予以啟發,大多數時間給學生討論探究,最后通過幾個和教學緊扣的問題,強化了學生對該知識的認知。
我想,“三案六環節”是我們教學中宏觀科學的指導思想,而該模式中有關步驟不能機械地套用,要發揮其強大的功能,取決于教師對該模式的深刻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如多媒體、投影儀等手段,使課堂教學更有靈氣、活力。比如,高中“細胞有絲分裂”一課,以前教師對全體學生講課時只能從板書到掛圖,即使通過實驗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也只是靜止的分階段圖象,無法把活的生命現象以動態展現在學生面前,更無法把微觀結構真實地展示出來。一位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一方面向學生播放了鹿細胞和癌細胞有絲分裂的錄像;另一方面,利用Flash制作的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把生物的圖像展現在屏幕上,根據教材、課程進展的需要,調節和控制圖像,使其能靜止或連續滾動播放,分開或合并、前進或后退,再配上文字、色彩,讓學生對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復制、分離有一個形象的概念。這樣的實時情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有絲分裂的有關內容,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得到統一與發展。
有人曾經把一堂好課比喻為“鳳頭、豬肚、虎尾”,即開頭要像鳳凰那樣引人入勝,可見導入新課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上述幾節課的學習,我深刻地感受到,課始的質疑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而質疑的方法是不固定的。整個教學過程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就能很快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題的內容中來;通過多變的教學手段、多元的教學思想,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課堂的每一個環節設計得比較“新奇”,就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
“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的推廣,目的不在于教師的教,而在于學生的學。“授之魚而不及漁也”的意思也表明最終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學習。只要我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拘一格地采用任何教學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最關鍵的是教會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