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學以后,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無論是在難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生物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設置。隨著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大,學科牽扯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會越來越多,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習開始懈怠甚至厭學。面對這樣的現狀,作為一名生物教學工作者,我認為,要想解決問題,就得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
一、“愛”是培養學生興趣
1.教師必須愛自己所教的專業,對工作充滿激情
生物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是以情感人,教育藝術的美感體驗不僅不是低層次的趣味,而是一種逐步深化的高尚的陶冶心靈、推動理性的精神愉悅。一個無精打采、不喜歡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師走上講臺,教室的氣氛必然死氣沉沉。激情是一切藝術風格之母,教師應懷著對事業的執著,精神飽滿、莊重大方地走上講臺,使學生受到感染,迅速集中注意力,盡快進入學習角色。
2.教師必須愛自己的學生,學生才能愛自己的老師
“親其師,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不僅是教師教授知識與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雙方在思想和情感上進行交流的過程。
教師關心學生,學生也就信任老師、喜歡老師,也喜歡老師教的學科?!坝H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育教學發揮最佳效果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利用生物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的興趣
生物學是中學的一門必修課,但不是基礎工具課,容易被學生忽視。中學生的學習往往是憑興趣的,要上好生物課,就必須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1.充分運用生物插圖作用
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生命,是具體實在的事物,在課堂中如果不用實物、模型、標本等直觀材料,無論教師的語言怎樣動人,邏輯怎樣嚴密,學習對象始終是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從而失去興趣。相反,如果學生面對的是豐富多彩的實物、模型和標本,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真地觀察、討論、思考、歸納、探索,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并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但在條件簡陋的中學,實物、模型、標本等直觀材料相對欠缺。因此,充分運用課本中的插圖,能增強直觀效果,加強感性認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
2.充分發揮生物實驗的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尤其依賴科學實驗。在生物教學中,學生在實驗中不僅鍛煉其實踐動手能力,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更能激發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實驗教學還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學概念,獲得生物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如在做“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兩個實驗時,由于教材中文字表達的局限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差一些,所以教師要逐步演示并指導學生實驗:要想撕下的洋蔥表皮不帶果肉而且薄,就要撕得快;蓋蓋玻片時,要強調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輕輕蓋上,避免出現氣泡。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而中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直觀的觀察與實驗在學習中就更為重要。那么,如何使這些觀察與實驗發揮其最大作用,就成為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結合自然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實踐活動,如采集標本,參觀自然博物館、動物園、苗圃、生態公園、科研勞動基地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激發進一步探究大自然奧妙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還要針對他們的學習實際,給予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并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激勵他們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這樣才能完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達到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效果。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教師要大膽去嘗試、用心去琢磨、用心去挖掘、用心去尋找、用心去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探究、質疑與討論、查閱資料、進行資料分析等,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好學和樂學中提高自學能力、探究能力、領悟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生物教學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而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完成這一活動的基礎。只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才能激發其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也只有這樣長期的堅持,才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發展其智力,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責任編輯 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