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組第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領悟到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4.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學習運用聯想、對比襯托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處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理解以頑強的毅力與韌勁與命運抗爭的人生哲理,初步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一、品詞析句,由文本矛盾處生發思考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作家陳忠實筆下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深入了解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
2.聽寫詞語,同桌檢查,及時訂正。
極其平常 神奇 崇拜 望而生畏 敬畏
3.出示文中三個重點句子:
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然而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教師啟發,讀讀上面這三句話,你讀出了什么疑問?
這一株柳樹,在作者的眼中是“極其平常”卻“神奇”,甚至于“崇拜到敬畏”,這是什么原因?這樣寫是否矛盾?
【設計意圖:從“極其平常”到“神奇”到“崇拜到敬畏”,這其中蘊含著作者對這株柳樹情感的變化。抓住四個詞語和這三個關鍵句子,由“平常”還是“神奇”生發開去,在課堂中巧妙設疑,可謂是“抓住了牽牛鼻子的繩”,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一詠三嘆,解讀柳樹的“神奇”
1.直奔中心,找到這株柳樹神奇的原因。
作者為什么會覺得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如此神奇呢?請你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交流出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
作者覺得它神奇是因為——引讀“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還因為——引讀“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找到最能表達文章中心的重點句子,作為教師與學生、文本展開對話的切入點,為組織教學理清了思路,同時也奠定本課學習的情感基調。】
2.體會生長環境的惡劣。
青海高原的環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課文中哪些詞句告訴你了?細讀課文,及時批注,抓重點詞語理解。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出示一組短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想象惡劣的環境。
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
鐵鑄一樣的青山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這些短語中,從課文的句子中讀出畫面,從而了解青海高原的特點,感受高原柳的神奇。】
3.感受自然的獨特鍛鑄。
(1)默讀課文第六、第七自然段,思考:在這株柳樹的生長過程中,大自然給予它怎樣獨特的鍛鑄?
揣摩、交流詞語,說說自己的體會。(持續的干旱、嚴酷的寒冷等)
“鍛鑄”是什么意思?是誰鍛鑄了這株柳樹?(高寒缺水、高原風雪、雷轟電擊)
發揮想象,說說這株柳樹被“鍛鑄”時是什么樣的情形?
【設計意圖:抓住“鍛鑄”一詞,引領學生仔細涵詠,反復追問,重錘敲擊。通過品讀想象,再現柳樹成長歷程中遭受的挫折與磨難,感悟在逆境中成長的生命偉力,從而真正走進了這株柳樹的內心。】
(2)干旱和寒冷決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所以作者說——
出示句子“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生齊讀。
【設計意圖:一嘆神奇——在惡劣的環境下,這株柳樹能存活下來,令人感慨。】
(3)揣摩表達的特色:排比的句式;反復的手法等。
4.欣賞“一片綠蔭”。
(1)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想,你看到的是怎樣的一片綠蔭?從哪些關鍵詞句中讀出這些感受的?用一兩個詞語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設計意圖:緊扣“獨特鍛鑄”“生鐵鐵錠的色澤”“撐立”“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等重點詞句,揣摩品味,從這株柳樹的神奇挖掘開去,體會到這株柳樹的頑強生命力和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2)這么頑強的一株柳,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作者怎能不感到神奇呢?
出示句子“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學生第二次齊讀。
【設計意圖:再嘆神奇——在惡劣的環境下,這株柳樹不僅能存活下來,而且能創造出自己的一片綠蔭,令人敬佩。】
5.出示高原柳的插圖,迸發情感。
課文學到這里,第二課時也已過去一大半,我們還未真正見到這株柳,同學們,想不想去親眼目睹作者筆下的神奇的柳樹?(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插圖)
在深入了解了這株柳樹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依托直觀形象的畫面,借助豐富的想象,強化感知,引領學生與高原柳對話,使得柳樹的頑強堅韌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起來。】
你的內心一定有很多想法,能把自己的想法通過朗讀讀出來嗎?
出示句子“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學生第三次齊讀。
【設計意圖:三嘆神奇——在深入了解了這株柳樹之后,在與這株柳樹對話之后,學生對這株柳樹的敬畏情感油然而生。】
6.對比高原柳和灞河柳,感悟寫法。
(1)引發討論: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和作者一樣覺得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都無比地崇拜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作者還寫了第八自然段,是否多余?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故鄉柳,用家鄉柳對比高原柳,為的是襯托高原柳的堅定信念,這是對比襯托的寫法。)
【設計意圖:學一篇課文,不光要理解文本內容,還要關注言語形式。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討論,把學生的視角聚焦在表達方式的揣摩上,做到了既“得意”也“得言”。】
(2)繼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高原柳、灞橋柳誰最幸福?你會選擇做高原柳還是灞橋柳?
三、走近作者,感受生命的“神奇”
1.自由朗讀第九自然段,聽寫第九自然段,同桌檢查后訂正。
2.現在你眼前的一株柳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真英雄)
作者僅僅是在寫柳樹嗎?透過這株柳樹,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自己。(教師簡要介紹作者略)。
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這株柳樹這樣的人,你知道哪些人?
學生交流,回顧書本中或生活中的人物司馬遷、談遷、海倫·凱勒、霍金等。
3.教師小結:從這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樹身上,從作者陳忠實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很多。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讀:
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然而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設計意圖:這篇文章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抒發著作者的情懷。在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中,把這株柳樹的神奇升華到人的生命的神奇的高度。從這株柳樹和作者陳忠實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堅強不屈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這是對今天的孩子成長有益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楓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