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寫作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志,也是語文能力的最高呈現。但是現實的狀況是農村的孩子怕寫作文,老師也怕教作文。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過:“說到最根本處,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得從閱讀教學入手,從基本的訓練入手。閱讀教學搞得好,學生一定會具有良好的表達力,作文教學的基本問題就迎刃而解。”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讀寫結合點,有機地將讀寫訓練落到實處呢?
一、從文題入手,提高審題能力
題好一半文,題目猶如文章的眼睛,透過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語文教材中的文題五彩紛呈,或新穎獨特,或昭示了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思路,或直接點明文章的主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體會它的內涵和作用。如教學《橋》這篇課文時,題目雖然只有一個字,卻含義深刻、意味深長。教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奧妙,我以“橋”為線索拋出幾個問題:這是一座怎樣的橋?當瘋狂的洪水到來時,在這樣一座又窄又不結實的木橋前,人們反應如何?在生死攸關之際老支書又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學生也就可以真實感悟標題的含義了。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體會到標題與文章的內在聯系,作文時那種文不對題的現象就不容易出現了,也能更有意識地為自己的習作起個好標題。
二、從文章的開頭、結尾,感受巧妙結構之美
“豹頭豬肚鳳尾”是指一篇好文章的內容結構。好文章的開頭,能引起讀者的關注、尋味,可使文章的線索、思路順利開展,既豐富了文采又增強了表達效果。文章的開頭方式有很多,有開門見山、描寫、倒敘、設問等。閱讀教學中,可以比對各種不同開頭的篇章,不放過任何一個值得學生去學習、借鑒和模仿的機會。長期堅持后,學生的“落筆開頭難”的問題也不那么嚴重了。
好開頭也要有好結尾,文章的結尾同樣重要。好文章的結尾,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耐人尋味,打動讀者。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有著不同風格的收尾方式,如自然式、總結式、照應式、余音繚繞式等。如《頂碗少年》的結尾給人言盡而意猶存的感覺。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體會結束句中省略號蘊含的秘密,并要求學生把省略的內容寫下來。學生通過思考不難體會這個省略號的內涵,而寫省略的內容時不但訓練了表達力,得到了堅持不懈才能勝利的人生哲理的啟發,而且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如何讓文章有個好收尾的意識。
三、從文章的脈絡結構,培養布局謀篇的能力
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骼”。一篇文章僅有鮮明的主題,充實生動的材料還不算好文章,還應對所選材料合理布局。可見,要想寫好文章,了解文章的脈絡結構,學會布局謀篇,是十分重要的。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結構也各有特色。如果在閱讀教學中能在布局謀篇上狠下功夫,重視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各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從中悟出不同的規律,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意義重大。像《狼牙山五壯士》等敘事性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交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為了體現人物的品質特點,文章的重點是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通過教學此類文章,學生就懂得如何寫敘事的文章了。其它寫人、寫景等文章同樣也可以讓學生在大量的課文實例中習得規律,并運用于日常習作中。
當然有些文章的構思新穎、獨特,無特定規律,當學生接觸此類文章時,要引導學生比較欣賞不同特色的結構,從中體會別具一格的表達風格。如《彩色的翅膀》一文的開頭寫“那個寶島的信號兵……卻死抱著一個紙箱不放”。“他”為什么這么做?學生充滿了好奇。這就是制造懸念產生的文學魅力。此時便可引導學生自己往下讀,從中找答案。在學生自己讀懂原因后,問學生:“假如按正常的思維先寫小島的環境如何惡劣,再寫小高怎樣寶貝似地帶著一箱蝴蝶回島準備給花授粉的事,與課文的表達效果相比,你覺得哪種更吸引人?”結論是不言而喻的,當學生達成共識后,再告訴學生這就是設置懸念的寫作方法。此時不要教師再作什么說明,學生對設置懸念的寫法的好處早已了然于胸。
四、從文章的細節處,指導寫具體,寫真實
小學生習作內容不具體的根源在于缺乏細節描寫,這是學生習作存在的通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仔細品味作者精彩的細節描寫。如《全神貫注》一文中對羅丹全神貫注的神情、動作的描寫特別傳神。教學時,可抓住文中最能體現羅丹全神貫注的語句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體會作者如何從人物的神態、動作、肖像的細節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特點。對于教材中寫景、狀物類的文章,也應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如何寫具體的。通過每篇文章細節描寫的指導和關注,讓學生明白不管寫人、寫景或狀物,為了突出寫作對象某個方面的特點,一定要讓文中的人或物現身說法,習作者不能用自己的話天花亂墜地替代,那樣既無法寫具體,也不夠真實。
五、從文章的精彩處,指導理解和背誦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古人的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語言的習得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因此,在學生閱讀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時,對接觸到的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或段篇要引導學生去理解感悟,然后再要求熟記在心,成為自己語言資料的“庫存”。
六、從文章的讀寫訓練點入手,實現表達方法的遷移
每一篇課文乃至每一處好段,每一個佳句,每一組詞串都是引導學生習作訓練的范例、素材和著力點,都能為習作提供有效的借鑒對象和創造依據。因此,挖掘課文中有利于寫的因素,并以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閱讀、品味,并實現“寫”的遷移。例如,教學《匆匆》一課中的排比句式“于是——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默默時……從我腳邊飛去了”。在引導學生理解這組排比句中作者的心情之后,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樣流逝的,并且也學著寫寫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受的排比句,這樣,既喚起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東橋鎮安仁溪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