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全社會關心支持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新的進展。一是教師資源整體配置得到優化。教師隊伍的總量增加,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中青年教師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主體。45歲以下的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分別占到了69.9%、84%、87.3%。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了96.5%、99.5%、98.7%、94.8%。其中農村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提高更為明顯。具有大學專科、本科學歷的教師已經成為新增教師的主體。三是農村師資力量得到加強。通過“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和師范生實習支教等工作,使農村教師隊伍得到了補充和加強。四是教師培訓工作全面展開。中央財政安排了專項資金5.5億元,實施“國培計劃”
(中小學教師國家培訓計劃),僅2010年就培訓了115萬中小學教師,其中農村教師占95.6%。五是師德建設得到重視。通過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與學習宣傳等一系列師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和學習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措施,師德建設受到進一步關注和重視,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教師群體。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們的教師隊伍建設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
第一,最優秀的人才還沒有真正進入教師隊伍。最好的教育必須有最優秀的教師。在歷史上,凡是教育發展得最好的時期,總是社會上最優秀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的時期。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往往沒有選擇報考師范專業,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也沒有選擇把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近年來,雖然通過免費師范生、增加教師績效工資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優秀學生報考師范專業,但情況并沒有多大改觀。相比較而言,近年異軍突起的芬蘭教育,其秘訣之一就是以較高的入職門檻保證教師的基本資質。芬蘭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最低學歷是碩士,必須接受最低5年以上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獲得,而且教師職業是高中畢業生排第一位的期望職業,教師教育課程的入學競爭倍率達到10倍。
第二,教師培養模式比較單一。我們采取的是相對單一封閉的師范院校培養教師的模式,缺少吸引優秀大學生從事教師職業的渠道。在師范教育課程設置上,教育理論和教師技能課程嚴重偏少,課程內容一般僅限于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材教法老三門,所占學時一般也只有160學時左右,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5%。這些課程的設計,缺乏對教師成長的規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職業認同和專業發展方面,對于教師的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基本沒有考慮。在教育技能的訓練方面,機會則更少。教育實習的時間安排也嚴重不足,僅為4—6周,與英美等國家15周的教育實習時間相差甚遠。
第三,教師繼續教育體系不完備,水平參差不齊。近年來,我國教師繼續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著目標偏離、機構單一、師資質量不高、內容陳舊、手段落后和激勵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如在培訓目標方面,存在著重學歷提高,輕能力培養;重知識傳授,輕師德提高;重不合格學歷教師的繼續教育,輕合格學歷教師的繼續教育等。在機構設置方面,相對于國外繼續教育龐大完善的教師培訓進修網絡,我們基本還局限在大學、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中,明顯表現出單一性的缺陷。在培訓方式方面,主要是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以及“滿堂灌”“填鴨式”教學,能夠真正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技巧和實際管理能力,且形式生動活潑、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方式很少被運用。在培訓內容方面,大部分是重復師范院校開設的課程,對已經具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指導性不強。在培訓機制方面,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研修、激勵考核機制。強制性培訓多,選擇性培訓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許多教師把參加繼續教育看作是不得已而盡的義務。
第四,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優秀教師數量緊缺,優質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邊遠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差距仍然明顯。據國家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對50個縣的調查顯示,農村學校教育質量與城市之間的差異仍然非常之大。雖然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穩定農村教師隊伍,但是“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仍然愈演愈烈。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的調查,該區“十二五”期間農村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的需求達八萬六千余人。在許多農村學校,外語、音樂、美術、體育、地理、歷史、生物等科目的專任教師嚴重缺乏。在城市,優秀教師集中在名牌學校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導致了學校差距的擴大和擇校熱的現象屢禁不止。
第五,少數教師職業倦怠嚴重,整體素質偏低。如果在谷歌上搜索“職業倦怠”,竟然有80%的內容是關于教師的。也就是說,在有職業倦怠傾向的整個群體中,教師發出了最強的聲音。教師工作的時間之長、要求之高、對象之復雜、壓力之大,使許多教師產生了倦怠感。這種職業倦怠是應試主義和市場主義合謀的結果,也導致了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生命與知識之間的分離及自我與社會的隔離。就師生關系來說,教師更多的是用權威、用分數來威逼孩子,或者用功利化的師愛為手段、用世俗化的成功為誘餌未控制學生,師生間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灌輸和被灌輸的關系,而不是那種親切的、自然的師生關系。就同事關系來說,在分數面前、獎金面前、待遇面前、職稱面前,教師和教師幾乎成了對立的競爭者,教師生活中雖然也有教研活動,但是沒有真正的教研;雖然也有教職工大會,但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活動,教師和教師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互不相干的陌生人。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