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清平樂·村居》“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到底是翁媼“醉”還是詞人“醉”?是“酒醉”還是“陶醉”?
答:《清平樂·村居》(人教版第十冊第5課)是南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nóng)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孩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詩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筆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園生活畫。我們細細品之,卻發(fā)現(xiàn)詞中那份閑情逸致透過一個字擴散開來,那就是這首詞的“詞眼”——“醉”字。“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教材配套的參考用書上(第43頁)是這樣分析句子意思的:“聽見茅草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fā)夫妻。”編者顯然把“醉”的主語理解為翁媼,他們喝了些酒,有些醉意。如此解釋合情合理,但缺乏韻味。老人除了“酒醉”,他們似乎也可以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
當然,如果理解為詩人“醉”了,也合情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辛棄疾其人。辛棄疾二十二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二十三歲時南渡,歷任南宋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撫使等職,由于南宋投降派的排斥迫害,被免職退居上饒。此時的作者志不得伸,閑居農(nóng)村,心情憂悶,終日借酒澆愁,便有了作者的“醉”。其次,從全詞內(nèi)容看,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作者略帶醉意,漫步山野,但見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潺潺流淌的小溪,溪邊綠草如茵。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這才發(fā)現(xiàn)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里,娓娓地敘家常。眼前樸素恬靜、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美景感染了詞人,無限溫情充溢胸中。他忘卻了煩惱憂愁,自然而然,陶醉其中。醉在這美麗的田園風光里,醉在了翁媼的恩恩愛愛里,醉在了這個溫馨、和諧的農(nóng)家小院里,所以用了一個問句“白發(fā)誰家翁媼?”這樣看來,“醉”的主語說是作者自己,比指翁媼似乎更合適。所以說,“醉”是可以作多元理解的,因為詩歌本來就有自己的不確定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派縣鳳山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