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聆聽了特級教師華應龍執教的《用計算器計算》一課,課中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環節。
1 師出示:142857×1=( ),142857×2=( ),
142857×3=( )
學生運用計算器得出結論:
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
2 師:不用計算器,你能知道下面的計算結果嗎?你是怎樣想的?
142857×4=( ),142857×5=( ),
142857×6=( )
學生先思考,后討論,從而探究出其中的規律,最后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3 如果把乘數改成7,估計一下,142857×7會等于多少?
學生相繼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它的結果肯定比142857×6的得數857142要大,我估計結果是875421。
生2:我認為你的想法不對,如果得數是875421,那么這些數字的排列順序就不符合規律了!
生3:我也認為結果不可能是875421,從乘積的個位數字來看,142857×7的積的個位數字不可能是1,而應該是9。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都很有道理,那么大家估計的結果是否正確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學生用計算器驗證:142857×7=999999。
師:奇怪!為什么會這樣呢?
師小結:看來規律也是有“國界”的,它們中也有例外?。∑鋵嵲趯W習與生活中,我們在探究規律的同時,也要考慮特殊的情況,這樣的思考才會更全面,更科學。
在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教師常常圍繞類似于142857×1,142857×2,142857×3,…,142857×6這樣的算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每個算式與乘積中的數字(1,4,2,8,5,7)之間的關系,從而發現、驗證、運用規律。然而,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華老師并沒有止步于此,他通過142857×7的呈現,讓其與其他算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與反差,從而促使學生從142857×1,142857×2,142857×3,…,142857×6之間的規律中走了出來,他們擺脫了原有思想引力的束縛,在思維的沖擊與碰撞中推開了另一扇“窗戶”,他們驚奇地發現了規律的另一面:規律僅僅是相對的——規律中也有“例外”,規律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成立。在規律的“立”與“破”的轉化間,在數學知識與生活智慧的轉化間,學生學會了用辯證的眼光去認識世界,他們感悟到了客觀事物之間的矛盾與統一,并在不斷懷疑、反思中漸漸接近了真實的世界。
“科學是內在的統一體,它被分解為單位的部門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質,而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所以,為了教學的需要,人們常常將知識進行了人為的分割與細化,但與此同時,這樣的劃分難免會造成知識體系的支離破碎以及學生的誤讀與曲解。因此,教師要站在整體性的高度,跳出知識的細枝末節,適時地還原知識的本來面貌,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體系的整體性,感悟到數學知識之間的統一與和諧。
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的細節:“買東西時量大會優惠”“租船時盡量租大船比較合適”“游園時按人數買票比較省錢”等。這些經驗通常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依據,也是教師經常強化的解題規律??陀^地說,這些規律與方法確實也幫助學生解決了不少數學與生活中的問題。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也真實地存在著這樣的“特例”——超市里的商品并非量大就會最優惠,游玩時也并非按人數買票就會最省錢……當學生們遇到這些“特例”時,他們會如何面對?是熟視無睹,依舊沿用已有的思維慣性來看待、分析問題?還是會從辯證的角度整體地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作為教師的你我是否會有些忐忑呢?
數學是一種智慧。成尚榮教授認為數學教育要“為智慧的生長而教”,這正為我們指明了行動的方向!面對這些“特例”,不能視而不見、不能避而遠之,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這些“特例”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并在對其進行合理挖掘、提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局部的小規律中跳出來,走向探尋世界的大規律,從眼前的小知識中跳出來,走向啟迪人生的大智慧,讓知識的生長過程也成為學生智慧萌發、生長與超越的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