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教育海洋中的一葉小舟。
她是蘇州一所普通新教育學校的一位普通的小學女教師。
她是所在學校的新教育名片,她影響了周邊的很多教師,影響了網絡上的一大批教師。當然,這位普通的教師,在新教育的世界里遠比她在蘇州的知名度要高——她就是顧舟群。
顧舟群是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實驗小學(原名婁葑第二中心小學)的教師,一位曾經是代課教師的普通教師。2006年,她所在的學校成為新教育讀寫繪兒童課程的實驗基地。短短一年之后,在山西運城的新教育年會上,她就作為新教育榜樣教師上臺發言。她的那番話,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為之動容,流下眼淚——
在參加新教育實驗的這一年里,顧老師在自己的教室里全力開展讀寫繪兒童課程。按照實驗要求,她還以“小舟成群”的網名在教育在線論壇上發布主題帖。從實驗開始,她白天給孩子講繪本,晚上整理課堂實錄、撰寫教育隨筆、上傳讀寫繪作品,她一封接一封地給家長們寫信溝通,迫不及待地分享孩子們的成長……
就在顧老師全身心地投入、享受著教育生活的美好時,命運卻對她露出了猙獰的一面:她的先生因車禍不幸逝世。接連好多天,她的靈魂似乎隨著先生去了另一個世界,無法吃喝、無法言語,全靠打點滴維持生命。
這時,朋友把顧老師遭遇的不幸發到了教育在線網站,四面八方的祈禱與祝愿向她匯聚而未,尤其是班上孩子與家長的聲聲呼喚:顧老師振作起來,我們離不開你,孩子們更離不開你!
是這些聲音,重新點燃了顧老師的生命激情。她把全部的情感傾注到教室里,傾注到孩子身上。又過了一年,她帶的那個入學時比平行班差十幾分、全年級后20名孩子大部分都集中在此的班級,變成了同年級里的佼佼者。尤其是在她教的語文科目上,這些孩子展現出了驚人的寫作水平,在“姑蘇晚報杯”小荷現場作文競賽中,她班上參賽的十幾個孩子幾乎個個獲獎,讓大賽組織者都贊嘆不已……
我一直追看顧老師的實驗帖。記得在不幸發生時,我幾乎是第一時間從網上得知消息,并對她說:“命運經常如此,只有堅強面對。同悲。”我相信在聽到顧老師發言后為顧老師流淚的人們,和我有著同樣的感觸:我們不僅同情她的遭遇,更重要的是嘆服于她如此堅強、執著,用教育點燃了自己的生命,最終驅散了命運的陰霾。
從開始新教育實驗的2006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6年。顧老師一直這樣行動著、記錄著、成長著。文如其人,她的文風并不華麗,但是樸素、真摯、實在,貼近生活、給人啟發。有些教師自身很優秀,卻不愿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顧老師卻特別樂于奉獻,以助人為樂。從她的實驗主題帖上、從全國各地其他老師寫的文章里,我不斷看到有許多教師同聲感謝她給予的幫助。
顧老師的成長,恰好驗證了我的一個觀點:教師是否優秀,差異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做不做。相當多的教師都是不做的,只是得過且過地混日子,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如果一個教師肯做、能用心去做、能堅定地做,就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教師。
2011年底,積累了豐富的師生共讀經驗的顧老師成為“新教育螢火蟲”蘇州分站的負責人。“新教育螢火蟲”是一個公益項目,旨在推動親子共讀,將父母深度卷入,成為教育的共同體。顧老師充分運用這個公益項目平臺,從教室走向社會,組織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將這些年自己與孩子們的共讀經驗傳授給父母們,受到熱烈歡迎。
幾乎與此同時,應出版社之邀,顧老師將這些年給家長所寫的信結集出版。這是來自一線的最真實的聲音,是一位教師與一群家長心的交流。盡管這本書主要還是感性地記錄實踐,也許從理論涉獵、學術視野的角度上看,可能還不夠豐滿,但它恰恰也是顧老師這本書的優點:這些文字與身為父母的讀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距離,完全是結合具體事例,手把手地幫助父母學會在當下做好家庭教育。
人生如海。在風浪里,一葉小舟能走多遠?顧舟群老師用自己的行動給了我們答案:只要認準方向,再大的風浪也無法阻止小舟的遠航。為此,我有理由期待,隨著她的繼續前行,我們將領略到更多新的、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