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落實學生的語文實踐。
一、什么是語文實踐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由此可以得到語文實踐的定義:語文實踐是個體關于語言方面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這里提到的“語文”即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以及語言蘊藏的人類豐富文化內涵:這里提到的“實踐”即人自覺自我的行為,是人生命本質的具體表現;這里提到的“語文實踐”,界于語文課程范疇,即學生個體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方面所表現的、能動的、具有自我意識的一切行為。具體講,語文實踐要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語文實踐要指向語言,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及與之相關的識字寫字等一切行為;語文實踐是感性的,要求學生在直接接觸語言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增強語言感受力,從而獲得相關語文知識、能力、方法等。語文實踐要摒棄那種偏離語言、機械重復、缺乏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習題作業,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實踐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效實現語文課程目標。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闭Z文實踐既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又是語文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如,學生只有在獨立識字的實踐中才能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只有在閱讀感受的實踐中才能提高閱讀感受的能力;只有在朗讀表現的實踐中才能有效提高朗讀表現的能力……同樣,學生的習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也離不開習作、口語交際的實踐。語文實踐量的積累一定是語文實踐能力形成與提高的必要條件。課程標準還指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边@預示著學生語文實踐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體積極主動地建構過程:直接地、大量地接觸語文材料,要促進學生對既有知識經驗的重新加工,對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才能逐步實現“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目的。
語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實踐必然大量、反復接觸語文材料:必然受到人文內涵的熏陶和感染;必然獲得個體語言生命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必然促進個體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由此,語文實踐是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具體體現和表現形態,是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整體反映,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離開語文實踐,便將丟失語文課程的實質。
語文實踐的價值。語文實踐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可以學習語文知識、豐富文化底蘊;可以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可以領悟思想、發展思維;可以學習方法、提高能力;可以審美品味、陶冶情操等等。如,同樣是朗讀課文,可以有理解、積累、運用、思維等不同的價值取向;而不同價值取向的朗讀,則會有不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語文實踐多元性價值不僅表現在對不同能力培養的關注,而且還表現為多元價值的整體效應。如,閱讀實踐給予讀者的不單單是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有多方面的涵養:情感態度、文化內涵、觀點思想、思維方式、語言風格、詞匯句式、韻律節奏、藝術審美、視角觀察、形象沖擊、意境想象、意蘊品味等等,這些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能力、氣質、品格、志趣、性格、信念、意志、涵養、風度等等。同樣,書法、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也都會在一定層面上產生相應的整體效應。追求語文實踐的多元價值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關鍵作用。
語文實踐是個體的自主行為,這是語文實踐的特性。語文實踐的感受與體驗是不可替代和傳遞的,必須由個體親歷語文實踐才有相應的感受與體驗,并且個體親歷語文實踐的次數與獲得相應感受體驗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個體語文實踐量的積累必然產生質的飛躍,即大量的語文實踐必然促進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親歷性、反復性是語文實踐的本質特征。
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不同的層次:第一是基于個體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自然狀態下學習的語文實踐,主要追求體驗與發現:第二是個體在獲得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感受性學習的語文實踐,主要追求語文的感受與積累;第三是個體在目標導向下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語文實踐,主要追求語文知識向語感、能力的轉化。以上第一層面的語文實踐是基礎,第二、三層面的語文實踐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起關鍵作用。語文課堂教學應著力引導學生參與后兩個層面的語文實踐。
二、如何落實語文實踐
(一)面向全體
課程標準“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泵嫦蛉w是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要求。語文課堂教學要正確處理個別學生學習反饋與全體學生語文實踐的關系,讓個別學生反饋,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全體學生更好地投入語文實踐,并非為了展現課堂“教學效果”。事實上,個別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不能反映全體學生學習狀況的,只有讓全體學生參與語文實踐,這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最基本保障。
面向全體是語文實踐“親歷性、反復性”特性所決定的。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語文實踐是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語文實踐的“親歷性、反復性”又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加強和落實每個學生的語文實踐。任何脫離語文實踐的知識、內容講解,都是偏離語文教學目標的;任何忽視面向全體語文實踐的教學,都是無效或低效的。
面向全體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結構的組織以及學生學習行為管理與調控等,都應該適應學生個體差異性的要求。如,識字教學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獨立識字,就比統一集中教學生字的效率高,因為學生可以集中精力學習自己不會的字(包括課文的生字和回生字);初讀課文提出多層面的學習要求,就比提出單一要求的效率高,因為學生的學習更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習作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習作的實踐,就比聽師生問答式的“說作文”效果要好,因為習作能力是在習作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而并非從他人“口頭作文”的“聽說”中獲得習作能力的,等等。
(二)堅持自主合作
自主即個體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的積極狀態。自主是由個體內在因素決定,而并非外部形式決定。自主學習不是為了追求學生學習形式上的“自主”,而是追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的狀態。語文教學發揮學生自主性,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有效性的保障。
合作即個體之間相互依存與發展的關系。我們追求的是合作的精神實質,即追求個體之間的相互默契(共同的信念、志向或目標等)、相互尊重、相互激勵以及相互間寬松愉悅的氛圍等等,而并非只是追求合作內容(具體事項)的結果,更非為所謂“合作形式”而合作。如,合作學習則是同學之間為了共同發展而建立起未的相互尊重、相互勉勵、相互學習的密切關系,即讓每個學生能由衷地欣賞他人的學習行為及其成就;每個同學還能為得到他人的欣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就——成為學習發展的共同體。
自主合作強調個體與共同體相互發展的關系。自主既是合作的前提,又是合作的存在形式:合作既是自主的動力和目標,又是更高層次自主行為的表現形態。自主合作充分反映個體和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況。
(作者單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