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都有明確的“復述課文”的教學要求。但很多時候,這得不到落實。一些老師認為復述無足輕重,可有可無。還有的以“學生不會復述,總是復述不好”為由,認為復述占用時間太多,不好操作(不好教,不好指導),難以出彩,往往置之不理,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很難看到完整到位的落實復述要求的訓練。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復述的最主要作用與目的是讓學生內化習得語言,豐富發展學生的語言世界。表面上看,學生在復述練習時磕磕絆絆,斷斷續續,比較艱難,但這卻是學生內化與發展語言必經的真實的歷練過程,無法取代。重視“復述”的落實,還要抓住文本的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展開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復述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
一、通過復述練習運用詞語,豐富詞匯積累
很多老師在教完《盧溝橋烽火》(蘇教版六下)這篇文章后,都說教不出“語文味”,上得很像歷史課。我卻沒有這樣的感覺。與他們一比較,若有所悟。原來,他們把教學的重心放在理解盧溝橋事變的經過,了解史實,認清日寇罪行,體會我軍的英勇之上。而我則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有層次地落實了課后練習第3題有關“復述”的要求——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講述時盡量用上課文中的詞語。
備課解讀教材時,我就發現這篇課文中的詞匯非常豐富,運用非常準確、生動,感情色彩鮮明。這些詞語有:蠶食(華北)、妄圖、咽喉要道、星光暗淡、萬籟俱寂、蓄謀已久、挑釁行為、嚴詞拒絕、惱羞成怒、眾寡懸殊、同仇敵愾、奮起還擊、狼狽而逃、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抱頭鼠竄、亡我之心不死、生死存亡關頭、大聲疾呼、夜以繼日、序幕、如火如荼……這些豐富的詞匯大多學生比較陌生,應當讓學生理解、積累并習得。以在復述中運用這些詞語為教學思路,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層次:一、閱讀課文,畫出描寫時間的詞句(“九一八”事變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當天晚上——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理出事件發展順序:二、再讀課文,了解每個時間段發生的事情,結合內容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三、按照時間順序,盡量用上理解后的這些詞語,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四、指名學生講述,引導同學評價復述中運用課文詞語的數量及質量,反復指名練習。
這節課教下來,我覺得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扎實有效,興趣濃厚,課堂“語文味”較濃。學生理解這些豐富的詞匯,在復述中不斷地嘗試與練習運用,積累與習得了語言,訓練與提高了表達,同時也更清楚了“事變”的經過、日寇的罪行及我軍的英勇……
二、通過復述體會表達方法,領悟語言智慧
《半截蠟燭》(蘇教版六下)一文刻畫人物手法豐富,不僅從正面對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動作、神態、語言以及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逼真的描寫(如“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側面的環境烘托也生動傳神(如“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在精心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當中,仔細研討品味這些語句之后,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正面與側面(環境烘托)兩方面進行復述——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與德軍周旋的情景。教師則引導學生從這兩方面對同學的復述情況予以評價。在這樣的復述訓練中,學生不僅關注文本的故事情節與內容,而且進一步體會文本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領會作者的語言智慧。
三、通過復述體味情節構思,感受經典魅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每冊都有為數不少這樣的課文: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讀未引人入勝。如童話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古典小說節選等,《嫦娥奔月》《九色鹿》《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顧茅廬》《少年王冕》《林沖棒打洪教頭》《牛郎織女》……這樣的課文,學生初讀之,便會自然地被深深吸引住,為其中曲折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想象,膾炙人口的故事,通俗傳神的語言……但,這樣的課文教學,往往出現一種怪現象:本來學生自己閱讀就很感興趣,但通過老師教學之后反而感到索然無味,為何?原因就是教者未能把握這類文本的文體特點,沒有跳出內容剖析與繁瑣講解的泥沼與窠臼,學生苦不堪言,教師卻迷惑不解。《三打白骨精》(蘇教版六下)是《西游記》中的經典故事之一,有的老師則把時間耗費在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上。兩節課下來,把“孫悟空的堅定、勇敢、機智”“白骨精的狡猾、奸詐、貪婪”“唐僧的善良”等反復剖析與強調——實際上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早就知道了。因此,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教學高耗低效。
筆者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練習生動地復述故事上。學生興味盎然,樂此不疲。教學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完成填表:
然后,讓學生談談對三個人物的認識。之后,重點討論:為何是“三打”,不是“一打”“二打”或“四打”“五打”?
在學生充分認識到人物之間對比、反襯的關系及“三打”的妙處、想象的精妙之后,拿出幾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熟讀后練習復述故事。要求大家模仿劉蘭芳、單田芳等說書的感覺,把這個故事講述得扣人心弦、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熱情高漲,說得生動活潑,趣味橫生,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文學經典的魅力,發展了語文素養。
而且,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內化著文本語言,體驗著文體風格,不知不覺中感悟著文本特點……總之,復述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策略之一。巧用復述策略,可以很好地教出“語文味”,讓學生真正習得語文元素,提高語文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縣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