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分式”段落在小學的教材里,是最典型的段式,幾乎在每一冊的教材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它雖然多,但歸納起來,其實只有三種形式和兩種類型。三種形式指的是:總分、分總和總分總;兩種類型一是外顯型(即以排比句式作為并列分句的總分段落):二是內隱型(即以句意并列的句子作分句的總分段落)。練寫總分段落的有利因素是教材中幾乎每一冊都有總分段落,學生比較熟悉,便于遷移學習。練寫的難點,在于理解“總”與“分”之間的屬種邏輯關系。教學的起點應從造排比句切入,使學生在能獨立造簡單的排比句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進入外顯型總分段落的練習,最后再向內隱型過渡。
一、運用排比句式——體會“分句”間的并列關系
1 造句。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時……有時……有時……”:“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等排比詞造排比句。例如: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單杠。這樣的造句要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難。
2 調序。緊接著,讓學生把三個排比分句的排列順序重新調整,體會意思是否變化。
調整一: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玩單杠。
調整二: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單杠;有的在打籃球。
3 比較。讓學生反復朗讀,比較調整前及調整后的三個句子,體會不論“排比分句”之間的順序怎樣調換,整個句子(群)的意思都是一樣,從而理解了排比分句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關系即并列關系。
二、列舉生活實例——理解“總”“分”間的屬種關系
中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理解“總”“分”之間這種屬種關系比較難,因此,化抽象概念為形象事物,就成了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了。可以分四步來進行。
一是舉例。班長管著四個小組長,如果班長是“總”,那么小組長就是“分”:如果小組長是“總”,那么各個小組里的組員就是“分”。同樣,如果“花”是“總”,那么,菊花、桃花、荷花、茶花……各種具體的花都是“分”:如果“水果”是“總”,那么,蘋果、桃子、橘子……各種具體的水果都是“分”。如果少先隊大隊長是“總”,那么各個班的中隊長就是“分”了。這些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例子,學生聽起未接受得快。
二是嘗試舉例。讓學生舉一些例子來幫助理解,懂得舉例了,也就大體上能理解了。比如:學生舉了一只母雞是“總”,那么它帶的小雞就是“分”:書是“總”,那么語文書、數學書、音樂書就是“分”……這樣讓學生通過許多具體形象的事例,未理解總分屬種之間的關系就容易了,也不難體會到“分”是“總”的其中一種,“總”包含著“分”。
三是嘗試練習。以“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單杠;有的在打籃球。”為例,讓學生思考討論:如果“跑步、玩單杠、打籃球”是“分”的話,那么它們的“總”是什么?可以是運動、活動、鍛煉、競賽或其他,只要能包含著這三項內容的“詞”就行。
四是初步改寫。把上例改寫成總分段落(句群)。“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鍛煉(活動、競賽、運動……)。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單杠;有的在打籃球。”這樣就構成最簡單的總分段落了。
三、借助典型段落——感悟“總分”內涵
在學生借助排比句來理解總分屬種關系后,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借助課文中典型的總分段落,未進一步感受“總”“分”關系之間豐富多彩的呈現形式,從而感悟總分關系的內涵。
1 借典型段落,補寫分句。比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段落中“分”是氣息、聲音、雙眼、四肢、肌膚、血液、汗毛、汗水,那么還可以是什么?讓學生“分”出來(比如:肝、臟、脾等內臟)。接著仿照句式寫盤古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樣借助典型總分段落進行分句補寫練習,既能讓學生結合語境未感悟總分關系,又理解了課文的內蘊,達到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的目的。
2 借典型段落,補寫總述句。比如:出示《富饒的西沙群島》(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西沙群島里的魚___。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未像皮球一樣圓。”讓學生補寫總述句,補完后與課文對照,進行異同比較,感悟寫法,體會總分關系內涵。通過讓學生做補寫總述句練習,既可以讓學生感悟總分段落內涵,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的發展。常常選擇不同內容、不同呈現形式、不同類型的總分段落,讓學生做補寫總述句或補寫分句的練習,學生對總分段落內涵的感悟就逐步深刻起來。
四、觀察生活情境——運用“總分”表達
要讓學生在習作中能用、會用總分段式進行表達,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用總分的思維方式去觀察、思考生活,從而自覺地運用它來表情達意。比如:這幾天,我們地區天氣非常冷,學生都深刻體驗到了。觀察外面的“冷”的世界吧:房屋蓋著厚厚的白霜:水洼都凍成了冰塊;路上行人穿著風雪衣等等。再從自己的身體去體驗吧:長凍瘡的耳朵,冰冷的臉,凍裂的嘴唇,緊縮的脖子,呵出的白氣,冰痛的手腳等等。接著以“這幾天天氣真冷啊!”為總述句,讓學生寫出分句,學生完成得就非常理想。再比如:我了解到近期科學老師讓學生做“種子發芽”的實驗后,就布置一道用“總分”方式未寫“我的豆芽長得____。”的習作。這道題,難度提高了一些,不僅要填寫出完整的總述句,還要自個兒寫出分句。一位語文成績較差的學生這樣寫道:我的豆芽長得很快。泡在水里剛一個晚上就發出了嫩芽;一天后,嫩芽就長到了4厘米高:再過幾天,它已經爬出了一尺多高的瓶子外了。雖然寫得簡單,但已經具備“總分”神韻了。
熟練寫好“總述句+并列分句”的總分段落后,學生就能很輕松地寫好“總述句+并列分句+總結句”“并列分句+總述句”這兩種形式的總分段落。再充分地體會到總分屬種的內在意蘊后,就可以訓練學生寫內隱型的總分段落了(如,上例差生寫的簡單段落,就屬于簡單的內隱型總分段落),當學生會寫內隱型的總分段落后,學生就能自如地運用總分段落的形式未表情達意了。
(作者單位:漳平市新橋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