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第一學段關于寫字的階段目標歸納起來應為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和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的字。如何逐步達成這一目標?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曾就“練字”反復強調:“苦練”不如“巧練”。這“巧練”便是指要在學習寫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因此,幫學生煉就一雙“慧眼”,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一條達成目標的捷徑。
一、明確觀察任務
目的明確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的對象上,反之,就會使學生對觀察的對象“視而不見”。因而,在對漢字進行觀察之前,教師必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目的要求。
如:在教學偏旁“王、土、工”時,讓學生觀察當“王、土、工”變成偏旁時有何變化。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1.字變成偏旁時要寫得窄而長:2.字變偏旁時最后一筆橫應變成提,并起筆左移。通過觀察指導,學生掌握了偏旁的寫法、字與偏旁的區別。這就是由于課堂教學中,導向正確、找準突破點,學生不但能正確書寫,掌握結構,而且也發現了規律。
二、教授觀察方法
1.借助田字格,引導學生觀察。
小學生初寫字不知從何處下筆,寫出字來常常是結構松散、大小不一,這時就要發揮田字格的作用。告訴學生:田字格就像一個田字,中間有兩條十字形虛線,一條叫豎中線,一條叫橫中線。它們把田字格分成: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指導學生觀察每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環”字中“王”寫在左半格,前兩橫寫在左上格,第二橫起筆在橫中線上稍斜,提在左下格。如此觀察右邊“不”的寫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把字擺在格子正中寫端正了。
2.先整體后局部指導學生觀察。
觀察字時,首先要看字的結構,各部分所占比例,然后再落實到每一筆在田字格的位置。例如“明”字,先引導學生觀察,此字為左右結構的字,有左窄右寬、左短右長的結構特點,然后再觀察每一筆在田字格什么位置,左右筆畫的穿插,這樣寫出的字就會筆畫正確,字體端正,結構勻稱。學生觀察時,心中有一個序,待寫時就不會信手涂抹一番。
3.巧借文具,幫助學生觀察。
漢字的變化是微妙的,某一筆上一些或下一些,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低年級學生觀察力差,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文具幫助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
如:“休”字有左窄右寬、左短右長的結構特點,左窄右寬非常容易觀察出來,而左短右長就難些。此時,我們可以借助尺子直線的作用,讓學生將尺子與橫中線平行放于字的上端就會發現,右邊豎“伸出了頭”,再讓學生把尺子移至字的下端,同樣很容易可以看出右邊豎“露出了尾巴”。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得出左短右長的結論。
4.示范演示吸引學生觀察。
示范觀察法,即老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在下面仔細看,老師針對個別學生情況直接在本子上范寫,還可以請幾個學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學生觀看。這些方法的使用能使學生獲得直接的、具體的操作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月”和“香”兩個漢字所涉及的“豎撇”和“平撇”的寫法,教師不是機械地告訴學生怎么寫,而是先在黑板上范寫“月”和“香”這兩個字,其中“豎撇”和“平撇”用紅筆寫出,然后讓學生分析兩個“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最后請幾個學生上黑板書寫。這樣學生自然就在觀察分析中對“豎撇”和“平撇”有了較深的印象。
5.自我檢查比較,在矯正中觀察。
當學生寫完作業之后,要求他們對自己的作業進行檢查,把自己所寫的字與書本上的范字進行比較,觀察結構、位置、比例是否正確、美觀,不足的及時糾正。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養成了良好的自我檢查習慣,培養了精益求精的精神,達到識字育人的目的。
三、分析結字規律
觀察是深入進行思維的基礎,我們必須把每次觀察到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總結,找出規律的東西,觀察才有意義,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生對識字有一定的量的積累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土、王、工”等左偏旁進行歸納:左偏旁比獨體字要寫得窄長些,最后一筆是橫的字當變為左偏旁時,橫要變成提:左右結構的字是左偏旁的,大多左窄右寬,如“紅、找、代、情、江”……中國的漢字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種具有抽象美和線條美的符號,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它是有規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把這些抽象美和線條美表現出來,實現字體的完美結構。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