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規模侵權行為不但給受害者的人身財產造成嚴重損傷,更造成惡劣社會影響。鑒于大規模侵權所致的嚴重社會危害性,企業在從社會獲取財富的同時,也應承擔防止大規模侵權行為發生的責任與義務;企業也只有履行好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才能從根源上防范、避免大規模侵權事件的發生。而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關鍵是“做好自己”,而“做好自己”的首要,又在于《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確認,在于建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機制,并依托企業設立中的注意事項、經營過程的責任負擔以及破產過程中的清償得以實現其社會責任,防范大規模侵權事件發生。
關鍵詞:大規模侵權;社會責任承擔;企業生產經營
中圖分類號:DF5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4002705
在當前我國現代工業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聯系日趨密切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國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侵權事件,如2001年的“銀廣廈”案件、2004年的“大頭娃娃”劣質奶粉事件、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2006年的“紅心鴨蛋”事件,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案件、2011年的“瘦肉精”和染色饅頭事件、“地溝油”事件、塑化劑風波和思念水餃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云南曲靖的重金屬污染事件等[1]。另外還有這些年來不時涌現的煤礦“礦難”、飛機“失事”、湖泊“油污染”等。它們不僅給受害人個人造成直接的財產損失、人身損害,還給百姓生活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大規模侵權行為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造成大規模侵權的公司對此損害該付怎樣的社會責任,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大規模侵權理論闡釋
(一)大規模侵權的概念內涵和法律特征
大規模侵權概念來源于美國法中的“mass torts”的中文翻譯,是指基于一個不法行為或者多個具有同質性的事由,給大量受害人造成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或者同時造成兩種損害的侵害行為。大規模侵權行為往往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侵權行為的單一性或同質性。即大規模侵權行為往往是基于一個單獨或同質性的侵害行為而發生多次重復性的侵害。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基于添加在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這一同質性的加害行為,導致食用三鹿奶粉的眾多嬰兒患病和發生多次重復性傷害。而石棉、硅膠隆胸等案件,則是基于同質性的產品或者服務引發的大規模侵權,即一個不法行為與大量分散的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聯系而引起的侵權責任承擔。(2)侵害主體的單一性或有限多數性。在大規模侵權案件中,加害人要么表現為單一主體,如只因某個生產商壟斷生產的產品而導致大量消費者遭受人身損害;要么表現為有限多數性,如生產某侵權產品的多個企業實施的產品侵權行為,且這些侵害主體間往往不具有侵害行為實施前的意思聯絡。(3)受害人的多數性和復雜性。大規模侵權之受害者的數目眾多、分布范圍廣泛[2]。三鹿奶粉導致了江蘇、陜西、湖北等地陸續出現多例嬰兒泌尿系統結石患者,患病的嬰幼兒達到了近萬人[3]。且區分真正的受害人、非真正受害人和潛在受害人的難度較大,較為復雜[4]。(4)損害后果的嚴重性。大規模侵權行為侵害范圍大,侵權后果嚴重。銀廣廈上市公司通過虛構公司利潤等一系列造假活動,給8萬多廣大投資者帶來慘重損失,涉案金額將達到60億元[5];而中石油吉化雙苯廠爆炸導致松花江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造成哈爾濱市民恐慌,搶水、搶食物,手機通訊也一度“癱瘓” [6]。另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以來,上海相繼發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1700多人,死亡1人[7],負面影響極大。
(二)大規模侵權行為的防范與避免
大規模侵權行為的出現有著深厚的社會變遷背景。在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具有普適性、大規模性;而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社會交往模式的變化,在生產、銷售與消費領域,大規模重復性活動成為滿足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根本所需。市場中的普通消費者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間使用消費同樣的一個產品,一個產品設計缺陷將導致數以萬計的消費者遭受損害。可以說,正是基于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了產品銷售和產品覆蓋面的不斷擴大;而產品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受損害方就絕不是一、兩個的個體,而演化為群體性糾紛,從而產生嚴重的社會危害。所以,現代化的大規模重復性生產和密集生活方式,已成為發生大規模侵權案件的前提和基礎[4]332。且縱觀所有大規模侵權事件,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營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喪失了起碼的倫理良知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人為地使產品成了“毒藥”、生產成了“犯罪”。 可以說,我國近年來大規模侵權事件的頻發,同現代企業大規模的生產行為,同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生產經營企業法律觀念的淡薄、道德素質的低下和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有著直接關系。由此,面對大規模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嚴重損害,要防范和避免這種損害的發生,須從其根源上著手,即“正視現代社會大規模重復性生產活動、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大規模生產經營下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盡量避免大規模侵權事件的發生。
二、大規模侵權下企業社會責任
承擔的學理依據(一)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源起
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論,并不是伴隨企業產生之初就存在的理論,而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在自由主義經濟時期,社會責任理念并不被提及。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倡導者亞當·斯密曾對自由經濟有個形象的闡述,他認為:“個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最終會促進社會財富最大化”;馬克思也曾有一段話對于這種個體利益的追求做了生動的描述(1)[8]。但是之后,隨著各種環境問題、勞工問題以及企業產品大規模侵權問題的產生,該理論逐漸被否認,“對個體效益的無限追求反過來會扼殺個體效益”的理論逐漸占據了主流地位。畢竟企業經營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相對有限制的自由。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也是因為企業經營自由的受限制性所致,是衡平社會利益和企業自身利益的需求所致。1929年,通用企業的一位經理Owen·D·Young在其講話中首次提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此后, 又由哈佛法學院多德教授等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予以擴充。他們認為,企業不應該以為股東營利作為其唯一目的,而應當兼顧其他社會公益;企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也應該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擔負“企業公民” 的義務, 企業相關的法律制度應起到平衡企業盈利和承擔社會責任的作用。1997年8月,美國經濟優先權認證委員會制定的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又稱社會責任標準),成為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其主要內容包括童工、強迫性勞動、安全與衛生、組織工會的自由與集體談判的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薪酬和管理系統等九個方面[9]。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之本質
由上文可知,現代企業在利用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為自己攫取利益、獲得酬勞的同時,面對自己行為所帶來的社會隱患,應考慮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對社會公眾的義務。因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雖以盈利為目的,但這種利益的獲取也使得企業對于不特定的公眾有了更多的責任存在。企業在思量自己利益攫取的同時,也要考慮對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的回饋。而企業在承擔了相應社會責任后,也會為企業自身樹立良好形象,取得政府和大眾的信任和支持,使企業、政府、社會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這無形中增強了企業競爭力,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所以,要盡力避免大規模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正視現代社會大規模重復性生產活動。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要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實施合乎道德的行為。即除了強調企業應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支持慈善公益事業外,更應強調企業應遵守商業道德,自覺遵守市場規則,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別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大規模侵權事件的基礎之上。這不僅是對社會中不特定主體利益的維護,使受害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更是為保證企業經營順利,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科學發展。大規模侵權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恰是對企業自身利益的維護。
(三)大規模侵權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之關鍵
面對大規模侵權行為所致的嚴重社會危害,企業將如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其承擔社會責任的關鍵何在?對于這一問題,因對企業社會責任含義的理解的差異,在學界存在一定分歧。如美國學者伯文,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商人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向有關政策靠攏,做出相應的決策,采取理想的具體行動的義務;而韓國著名商法學者李哲松教授認為:應該讓企業主動做出將積蓄的財富返還給社會等行為,為公益事業做出貢獻。這就是社會責任的主要宗旨[10]。總部設在美國的社會責任國際(SAI)則認為,企業對全體社會承擔責任,一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發展慈善事業、捐贈公益事業、保護弱勢群體等[11]。我國學者史際春教授認為:法律、道德和社會中的個體行為構成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制度環境體系,所以企業社會責任,應當是守法責任、做好自己的責任和對社會其他道德承擔這三者的統一體,實現企業社會責任首先在于強化企業的守法責任。對于其“做好自己”的責任和其他社會道義責任的承擔,應通過提倡、鼓勵和引導來實現。畢竟追求盈利、對股東負責是企業固有的本性,且與企業自始相隨;而“做好自己”和其他社會道義承擔的責任,本不是企業“營利”目的下的責任范疇[12]。
但筆者以為,大規模侵權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遠不是一個“守法”責任就能全部擔當的。因為在大規模侵權事件中,有些侵權損害后果的發生不是單純的守法與否的問題。這些侵害行為在實施之初是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但由于自然科學的不確定性,以及人在利益驅動下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使得企業在盡到守法責任之外,還會因為沒有從技術上盡到最大限度的把握,沒有更充分地考慮到其他社會道德的要求,而同樣面臨大規模侵權責任的承擔,如美國的“石棉案件” [4]326、我國雙黃蓮注射液(針劑)致死事件,都是企業在盡到守法責任之外所需承擔的其他社會責任。所以,筆者以為,大規模侵權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關鍵,是“做好自己的責任”。而這“做好自己”,不但強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守法,更是強調企業要履行社會道義責任。企業“自己責任”做得好,社會道義責任顧及得好,方方面面遵紀守法,才能在最大限度內盡力避免大規模侵權事件的發生,提升消費者的整體福利水平。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承擔與否的關鍵是看其是否“做好自己”,而“做好自己”的首要環節又在于相關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確認。
三、建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機制,
防范大規模侵權事件發生正是基于企業經營所致的大規模侵權而造成的巨大危害,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機制的建構迫在眉睫。但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機制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內容,可在法律上,我國《公司法》雖就“社會責任承擔”進行了相關規定,但并沒有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加以明確,條文內容較為抽象,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法律規定的抽象和簡陋,使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無法得到法律的實際支持,較難運行。所以,筆者以為,要防范大規模侵權事件的發生,必須建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機制,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各項制度。而這我們可首先從《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入手,在其中就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做出可操作性的明確規定。
(一)企業設立之初明確企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企業在設立之初,就應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為之后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提供法律依據。首先,可在企業章程中明確其責任內容。企業章程是一個企業的基本宗旨,如果在企業的章程中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加以硬性規定,那么就可以為將來發生此類問題時提供依據。其次,可在企業設立時要求發起人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提供一定的經費保證。企業的侵權或是其他的突發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筆經費保證,一來可以使得企業在經營的時候注意其行為,二來也可以在發生事件的時候對于受害人的利益提供一定的保障。再次,可在立法中強調社會責任承擔。現行法律中若有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規定,如要求經營者應當遵守基本的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在有能力的情況下發展慈善事業、捐贈公益事業,及時向社會披露相關的信息等[11],將使企業在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企業設立之初就盡力防范因產品質量等問題而導致的大規模侵權事件的發生。
(二)企業經營過程中明確大規模侵權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法律也應規定其相應的社會責任,否則企業就會為追逐自身利益而肆意行為,同時也使企業設立時社會責任承擔的規定成為一張白紙。前文所述的“銀廣廈”案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和“塑化劑”風波等,都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疏于社會責任承擔的表現。下面筆者主要就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就其大規模侵權行為,對消費者、當地居民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分析。
1.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
198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保護消費者準則規定,企業對消費者有提供安全保證以及及時向消費者披露信息的社會義務。用充足的信息(該種信息包括企業發現產品可能存在問題,推向市場之后發現的產品問題和隱患等),讓消費者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做出具體的選擇。所以,在發生大規模侵權事件后,企業應及時向直接的侵害對象——消費者進行賠償和補救。如首先是對已經發生損害的受害人的賠償,該損失包括現在的和未來因該損害支出的費用等;其次還應當考慮到損害的隱性危害,即訴訟結束時尚未發現的受害人,或是未來可能產生的變數等,這一部分的損失也應當有一定的預計和準備。即企業行為在對消費者構成侵害時,其損害賠償不能局限于民事責任的補償屬性上,而應從多元化社會責任承擔的角度,盡力彌補大規模侵權行為的受眾為此所遭受的損害。
2.企業對當地居民的社會責任
工業生產行為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任何一家工廠都是環境污染的污染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工廠的廠址遷向了郊區,這給郊區的產業和經濟帶來了發展,但是也給他們帶去了污染。所以,企業對當地居民負有產品責任之外的社會責任。即企業在實施大規模生產經營活動時,應盡量控制污染源,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同時應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通過凈化等有效手段減輕污染,防止因有毒氣體的泄漏或污物的排放,造成大面積的侵權損害。同時還應和當地的居民做好溝通工作,與當地居民攜手預防環境侵權。一旦發生了污染侵害,企業除擔負應有的環境污染侵權損害責任外,更應從社會責任承擔的角度及時排除妨礙,解除危險,必要時可考慮停產停業,或者另擇場地實施生產經營活動。雖說企業的經營利益在此時表現為讓位于當地居民的環境利益,但是市場經濟是最公平的,企業為消費者、為社會承擔了多少責任,就一定會獲得多少回報。
當然,大規模侵權事件發生后,企業在承擔上述責任時,有時會因為損害面太廣、責任太重而無法擔負,對此,可考慮參加一定的保險來降低該種風險,進行責任預埋。如規定企業繳納一定的費用來為不特定的社會公眾買保險,一旦有事件發生就可以發揮其作用,以平衡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同時,可以利用資本維持原則規定的內容,包括不得高估或低估企業的出資、嚴格驗資程序、嚴禁抽逃出資,以及在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之前,不得向股東分配利潤等,維持企業償債能力,保護債權人利益。另外,還可以在企業的資金項目中設一項準備金(如每個月或者是每年從盈利中抽取固定的比例),專門用來應對大規模侵權訴訟,清償大規模侵權造成的費用,并計入自己的企業經營中。這樣既可以保證未來的訴訟和賠償有一定的經費,又可以保證企業的利益。
(三)企業破產清算中明確大規模侵權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
大規模侵權案件因為侵害規模太大,所涉及的賠償數額很高(“銀廣廈”案件涉案金額為60億,“三鹿”奶粉案件更是高達幾百億元)。一旦企業經營不當引發大規模侵權,企業將資不抵債,破產當然成為其后果。我國現行的《破產法》,在清償順序上是將普通債權人放在相當后面的位置,但侵害規模太大、賠償數額太高時,受害人(普通債權人)在現有的賠償順序上,很難拿到賠償,這樣就造成企業對大量受害人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承擔落空。所以在大規模侵權行為發生時,出于企業社會義務的考慮,首先可對該種情況下的破產清償順序做一定的調整,或者是像持有抵押物的債權人那樣,可以將部分財產劃出來,專門用于其可能擔負的大規模侵權所導致的社會責任承擔。這種做法雖然對于其他的債權人的利益有一定的損害,但是并不是太大;因為企業事先支付的保險費用本身,就是用來保證企業在大規模侵權事件發生時社會責任的承擔。且即便沒有發生該類事件,債權人也無權得到該筆經費的;所以對于債權人來說并沒有什么損失,并使社會公益和個人債務利益得到平衡。
其次,可考慮在破產的設置小組中把該類賠償列為一個小組。在債權申報中,還有債權人會議中,都應當讓受害人或其代表人參與其中,無論是企業的重組還是和解,都應當征求當事人的意見。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當然,在一般情況下,破產程序一旦啟動就意味著當事人已經資不抵債了,很大一部分的債務可能就無法實現了。所以企業事先的保險是相當重要的,有了保險的保證,大規模侵權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才能得以承受,受害人利益也可得到最大維護。
四、結語
綜上,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不單是從社會攫取利益的獲利行為,也是企業回饋社會、為大規模侵害所致的社會責任買單的行為。應該說,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問題的關注,在當前社會轉型期顯得尤為必要;但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絕不是金融危機、大規模侵權行為下才有的一種責任狀態。企業實現自己社會責任的關鍵是“做好自己”,而“做好自己”的首要又在于《公司法》、《企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確認。面對社會轉型中的大規模侵權現象,應明確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并讓企業對自己的經營行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注釋:
(1)馬克思曾有一段話對于這種個體利益的追求做了生動的描述:“一旦有適當的利潤, 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 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 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 它就艇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 它就敢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參考文獻:
[1]項丹平.2011年15件重大健康事件 瘦肉精染色饅頭入選[EB/OL].(20120110)[20120128].[EB/OL]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1/10/content_5831223.htm.
[2]胡衛萍.大規模侵權責任承擔機制范疇芻議[J].老區建設,2010,(18):17 .
[3]李倩.對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誰是真正的責任承擔者[J].法制與經濟,2009,1(191):43.
[4]朱巖.對大規模侵權的初步思考——以實體法層面問題為中心[G]//王利明.中國民法年刊(2006-2007).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36-343.
[5]朱巖.大規模侵權的實體法問題初探[J].法律適用,2006,10(247):9.
[6]褚曉亮. 吉林松花江支流遭化工廢水污染 污染帶長5公里[EB/OL].(20060823)[20120128].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3/18559829171s.shtml.
[7]Sina新聞中心.上海發生瘦肉精事件[EB/OL].(20060918)[20120128].http://news.sina.com.cn/z/shouroujing/index.shtml.
[8]王妍.公司社會責任及其法理學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104-109.
[9]呂玉玲.從“三鹿奶粉”看公司的社會責任承擔[J].公司研究,2008,(10):43-44.
[10][韓] 李哲松.韓國公司法[M].吳日煥,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9.
[11]王玲.論公司社會責任的涵義、性質、特征和內容[J].法學家,2006,(1):136-142.
[12]史際春,肖竹,馮輝.論公司社會責任:法律義務、道德責任及其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