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帕瑟和桑伯格在腳本理論中首次從認知轉喻的角度解釋了間接言語行為中的轉喻思維機制。以話劇《雷雨》為例,通過對該理論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在指令類言語行為中,交際者在現實生活中對轉喻行為腳本的使用及轉喻概念的行使并非一成不變,受到個人語用因素、認知因素、現時語境及指令類言語行為次分類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指令類言語行為;轉喻;腳本理論;《雷雨》;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4009905
指令性言語行為是間接言語行為中的一類。傳統上對間接言語行為的研究多停留在語用層面,帕瑟和桑伯格(1997)首次從認知角度研究了間接言語行為的轉喻思維機制,提出了言語行為轉喻理論。他們認為,言語行為是一個有結構的行為腳本,腳本段內存在著互為借代的關系,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據交際的需要用于借代整個言語行為,交際者在推理時以腳本中諸成分所指的概念為對象,行使概念轉喻功能[1]。
帕瑟和桑伯格的行為腳本理論雖然從認知角度圓滿地闡釋了傳統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兩大問題,但是這一理論的涵蓋面比較狹窄,理論中所涉及的“腳本”,實際上是交際者從日常生活中經過抽象加工后存儲起來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交際者對腳本成分的使用及其轉喻概念的行使受到各種各樣現實因素及語用因素的影響,僅僅依靠理想化認知模式,該理論并無法全面地解釋言語的生成和理解[2](李勇忠,2004)。因此本文對該理論進行進一步研究,以話劇《雷雨》為例,借助對其中主要人物指令類言語行為的分析,試圖探討言語行為轉喻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哪些認知及語用因素的影響。
一、指令類言語行為的行為腳本
根據Seale (1979) 的言語行為理論,指令類言語行為的施為用意是指說話者不同程度地試圖指使聽話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這些指令既可以是十分客氣的建議、邀請或請求,也可以是十分嚴厲的命令或警告。也就是說,施為用意在力度上是一個連續體[3]。在這些不同程度的言語行為中,我們歸納和總結了“命令”、“請求”、“建議”、“威脅”、“乞求”這五種在《雷雨》中比較常見的指令類言語行為,并重點分析 “命令”和“請求”兩大類言語行為。
以“open the door!”為例,指令類言語行為的行為腳本內容為:
前段:說話人想要聽話人做某事,聽話人必須具備完成該任務的能力。前段還包括說話者的心理態度:想要聽話人開門,這是實施該行為的動機。
核心段和結果段:說話人采用祈使句的形式對聽話人施加言語之力,聽話人被迫承擔執行某一行為的任務。在該例中指說話者指使聽話人看門。
后段:又稱語用后果段。這一階段著重于行為的實現,在該例中指的是說話人開門。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分別統計了《雷雨》中重點人物指令性言語行為轉喻的使用情況,重點分析對轉喻行為腳本成分前段、核心段及后段的使用。
二、影響認知轉喻使用的因素
(一) 個人社會地位及性格對轉喻使用的影響
通過對《雷雨》中人物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所有人物對認知轉喻的使用有兩點共同之處:首先,核心段是各個角色最經常采用的腳本成分,這是因為核心段能夠最直接地表達說話者意圖,很容易借代整個言語行為。其次,所有人物都采用了多種腳本成分相結合的方式來轉喻地激發整個場景以達到目的。但是,不同人物由于其性格及社會地位的不同,會選擇不同的腳本結構來借代整個場景。下面以周樸園和魯貴為例進行分析(參見表1、表2)。
首先,在核心段的使用上,周樸園言語行為中的核心段占總數的79.7%, 而魯貴只占61.9%,周比魯更經常使用核心段來直接“對聽話人施加言語之力”。這點從周的社會地位可以看出。首先,周是個富有的大資本家,極高的社會地位使他在家庭中也是個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視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臨一切的地位。同時,周的性格冷酷、專橫獨斷、惟我獨尊,“他的意見就是法律”[4]。兩方面的作用使周在家中說一不二、具有絕對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他經常發號施令,“命令”某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無論對他的妻子、兒女、還是家中的仆人,對核心段的頻繁使用就不足為奇了。例如:
(1)樸:(嚴厲地)蘩漪,你走,我叫你上樓去?。ê诵亩危?[5]330
(2)樸:沖兒,你把藥拿到母親面前去。(核心段) [5]106
相比之下,魯貴只是周家的仆人,資產階級常見的小人物。用作者的話說,他只能每天“趨炎附勢,似乎永遠欠著身子向他的主人答應著‘是’?!边@樣的社會地位使魯貴并沒有多少發號施令的機會,與周樸園相比,使用核心段的頻率少一些。
然而我們發現,在前段和后段的使用上,魯卻高出周一籌。周樸園的言語行為中前段和后段所占比例的總數為18.6%,而魯貴則達到30.9%,這與魯貴的性格不無聯系。在魯貴的言語行為中,有近一半是請求類言語行為,魯貴唯利是圖、很能計算、習慣于欺騙和敲詐、又欺軟怕硬。在請求別人做某件事時,他并不直言其意,而通過腳本前段或后段來轉喻地激發整個場景,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例如:
(3)貴:還有啦?錢,(貪婪地笑著)你手下也有許多錢啦?。ㄇ岸危5]20
(4) 貴:四塊錢夠干什么的,還了點帳就干了。(前段) [5]20
(5) 貴:那么,這堵著周公館跟我要帳的,怎么打發呢?(前段) [5]40
以上兩句摘自于魯貴向自己的女兒四鳳要錢的場景。魯貴要表達的請求是“給我點錢”,可是他并沒有直接這樣說,在話語(3)中,魯使用行為腳本的前段,指出四鳳有錢,這是四鳳應該給他錢的前提條件。而在(4)和(5)中,他又不斷強調自己要錢的心理之迫切,動機之強烈——“這堵著周公館跟我要帳的,怎么打發呢?”所有這四句都是行為腳本的前段,都能夠轉喻地表達出一個核心思想,即“給我點錢”。
(二)個人認知因素及現實語境對轉喻使用的影響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同一人物為達到某一目的,在一個大場景中通常選擇交替使用幾種不同的言語行為腳本成分來行使其轉喻功能。這種成分的轉換受到個人認知因素及現實語境的影響。看以下場景:
(1) 四:你走! (命令-核心段)
(2) 四:不,不,你不要進來。(命令-核心段)
(3) 四:不! 不! 已經到了半夜,我的衣服都脫了。(請求-前段)
(4) 四:我已經在床上睡了! (請求-前段)
(5) 四:那你走吧,好不好? (請求-核心段)
(6) 四:不,不,你就走!(請求-核心段)
(7) 四:啊,大少爺,這不是你的公館,你饒了我吧。(乞求-前段+核心段)
(8) 四:我忘了你了,你走吧。(乞求-前段+核心段)
(9) 四:(哀訴地)你別再纏我好不好? 今天一天你給我們鬧出多少事,你還不夠么? (乞求-前段+核心段)
(10) 四:好,那明天說吧! 明天我依你,什么都成?。ㄆ蚯?核心段+后段)
(11) 四:不,不,你走吧。我求你,你走吧。(乞求-核心段)[5]304-310
在這一場景中,周萍醉酒后打算看望四鳳,可是四鳳擔心母親查房,并不敢讓周萍從窗戶偷偷進來,因此在整個大場景中,四鳳所有的指令言語行為都指向一個意思:“你不要進來”。話語(1)~(11)是整個事件域的次域,都能轉喻地激活整個場景。值得注意的是,說話者對言語行為轉喻腳本成分的使用在個人認知因素和現實語境的影響在不斷變化。
四鳳對腳本成分使用的變化為:
核心段→前段→核心段→前段+核心段→核心段+后段→核心段。
在這一場景中,四鳳的個人認知因素為:在舊社會,少爺和保姆相愛是不被社會和家庭所接受的,因此她不會讓周萍進來,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在心中仍然愛著并心疼周萍?,F實語境為:一方面她的母親可能隨時進屋,另一方面周萍又在苦苦糾纏。開始她態度堅決,如話語(1)、(2)中的核心段的祈使句。但在周萍苦苦的哀求下,不忍心如此堅決地拒絕,因此在話語(3)、(4)中用腳本前段指出周萍不具備進來的條件。可是這些話語都未能將周萍阻止在外,他依舊不依不饒,在外面不停地糾纏,因此在場景的后段,四鳳采用了前段或后段與核心段相結合的方式,如話語(7)、(8),用前段來提示周萍他不應該進來的原因和四鳳不愿他進來的心情,即“大少爺,這不是你的公館”,“ 我忘了你了”, 用核心段不斷重復自己的要求,兩種成分能同時激活整個場景,使她的指令言語行為更有力度。最后一個核心段的單獨使用,是四鳳心力交悴后的唯一乞求??梢娫趥€人認知因素的大背景下,隨著現實語境的變化,說話人不得不變化話語策略以達到目的,這可以說是言語行為腳本類型轉換的原因。
再看另外一段場景:
(1)貴:還有啦?錢,(貪婪地笑著)你手下也有許多錢啦!(請求-前段)
(2)貴:這兩年的工錢,賞錢,還有那零零碎碎的,他們……(請求-前段)
(3)貴:你這話對極了!四塊錢,夠干什么的,還了點帳,就干了。(請求-前段)
(4)貴: 四鳳,別 — 你爸爸什么時候借錢不還帳?現在你手上方便,隨便勻給我七塊八塊好么?(請求-后段+核心段+前段 )
(5)貴:孩子,你可明白點,你媽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要緊的事情,都處處替你想。(請求-后段)
(6)貴:好孩子,你以為我真裝糊涂,不知道你同這混帳大少爺做的事么?(威脅-后段)[5]10-40
在這段場景中,魯貴向自己的女兒四鳳要錢。他的指令言語行為類型由請求轉為威脅,轉喻的行為腳本成分使用的變化為:前段→前段+核心+后段→后段。
魯貴個人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四鳳是他的女兒,但是由于自己嗜賭如命,四鳳并沒有給予他應有的尊重,也不愿意將自己攢下的錢拿給父親去賭,因此他先采用行為腳本的前段,如話語(1)、(2)通過暗示四鳳“有許多錢”不停地為自己的請求鋪路。被四鳳一再拒絕后,現實語境的約束使他轉換言語策略。在場景中間,他采用三種成分相結合的方式加大請求力度,如話語(4);然而魯貴的性格陰險狡詐,當他發現前面的請求毫無用處時,便開始威脅起自己的女兒,改用腳本后段,如話語(5)、(6),暗示四鳳如果不給錢,后果便是他會將她和周家少爺的秘密告訴四鳳媽。個人認知因素和現實語境的相互作用,使魯貴所使用的腳本成分發生改變,但所有成分都轉喻地指向一個目的,即請求四鳳給錢。
(三) 指令類言語行為類型對轉喻使用的影響
表3是腳本成分在各個指令言語行為類型中的分布。顯而易見,除威脅之外,所有其他類型的言語行為都大比例使用了核心段,這與指令類言語行為的特點有關。通過進一步觀察我們發現,在不同的指令言語行為類型中,說話者所使用的腳本成分也各具特點,這與言語行為類型所包含的語用參數有關。Mendza(2002)曾指出腳本理論在探討轉喻時忽略了不同的指令性言語行為中所包含的語義及語用特征,[6] 可見通過不同類型的指令言語行為分析轉喻所包含的語用因素是必要的。
在《雷雨》的命令類言語行為中,有103次是由 腳本成分“核心”段來體現的, 占據總體“命令”的絕大部分(88%)。這是因為在命令中,說話者的權勢高于聽話者,聽話者的自由選擇度很低,因此說話者并不需要轉彎抹角,直接使用核心段能夠闡述命令的內容,表達說話者的語氣,提升其權威性,直接達到目的。
在請求類言語行為中,我們發現,除了核心段之外,腳本“前段”及“前段+核心段” 也被頻繁用來實施轉喻功能,其占據的比例相對較大(分別為15% 和8%)。這是由請求類言語行為的語用參數所決定的。請求話語的損益關系是有益于說話人,而有損于聽話人。說話人之間相對平等的權勢關系,使聽話人有較高的選擇自由度,說話人單純使用“核心段”很難達到目的,就只能引用“前段” 及“前段+核心段”來表述聽話人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及說話者的施為動機來輔助激活整個場景,以達到目的。例如:魯貴在向四鳳要錢的過程中大量使用了話語前段。乞求和請求類言語行為比較類似,在此不再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在乞求類言語行為中核心段的使用上,說話者會反復使用一些語言成分如“求求你”,來降低自身的重要性和提高對方的重要性,同時表達強烈的實施言語行為的愿望。
在建議言語行為中,除了核心段之外,最常見的是“前段+核心段”及“核心段+后段”,這不難理解,因為在給別人提建議時,總要把前因后果說清楚。例如:
(1)萍:聽爸爸的話吧,爸爸的脾氣你是知道的。(建議-后段)[4]252
威脅類言語行為沒有核心段的使用,而是頻繁使用后段(占78%)及“核心段+后段”。這也與威脅話語的語用參數有關。典型的威脅對說話人是增益,對聽話人卻是損益。在威脅言語行為中,說話人試圖影響聽話人的行為,使自己受益。說話人的假設是,這一威脅言語行為包含對聽話人的損益[7]。說話人可以預想到聽話人潛在的抵制情緒,所以說話人頻繁使用腳本“后段”來激活整個場景,試圖通過威脅告訴聽話人,如果聽話人不照辦, 將導致更大的和不可避免的后果。例如:
(2)魯:大海,你是我最愛的孩子,你聽著,你要是傷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爺或者少爺,我是一輩子也不認你的。(威脅-后段) [4]252
由此可見,不同的指令言語行為類型由于其在語用參數(例如在權勢關系、損益關系)上存在差異,也給腳本成分的使用帶來影響。
三、結語
本文在帕瑟和桑伯格的言語行為轉喻理論的基礎上,以話劇《雷雨》為例,進一步分析了認知轉喻在指令類言語行為中的使用情況。認為人物性格特征及社會地位、現實語境、個人認知因素以及包含不同語用參數的指令言語行為次分類,都會對轉喻行為腳本使用產生影響。隨著現在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對轉喻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轉喻不僅是一種語言工具,更是人類的思維方式,通過轉喻這一基本思維能力的運用,人們才能認識世界、把握世界。
參考文獻:
[1]Thornburg,L., Panther,K.-U.Speech Act Metonymies[J].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10):205-219.
[2]李勇忠.語言轉喻的認知闡釋[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3]Searle,J.R.Indirect speech acts[J].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Speech acts,1975,(11):137-179.
[4]錢谷融.《雷雨》人物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5]曹禺.雷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6]Ruiz de Mendza Ibáez,F.J., Otal,J.L.Metonymy,Grammar,and Communication[M].Albolote,Granada:Comares,2002.
[7]張輝.從轉喻場境到語用參數和言外ICM[J]外語學刊,2007,(4):32-38.